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青少年为何迷恋网络色情?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18 10: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要充分认识网络色情的涵化效应,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意识,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使其能够理性对待网络不良信息。

  2009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系列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中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5.9%。目前,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据统计,2007年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数量已超过3.7亿个,黄色电脑软件约100万个,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网络色情的侵蚀。

  网络色情具有异于一般色情的特点

  作为色情的一种,网络色情不仅具有一般色情的特点和危害,而且具有与一般色情显著不同的特点。

  其一,网络色情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是多种色情的杂合体。这主要缘于互联网自身较强的文化兼容性。随着传媒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进一步增强。很多传统媒介(如影视、报刊等)在完善传统业务的同时,纷纷开辟网络销售战线。于是,通过传统媒介能够得到的信息,人们在互联网上同样能够获得,而且可以更迅速地获取。这样,传统媒介中的色情信息便不可避免地渗入互联网,与网络上特有的色情相杂糅,对青少年的意识行为产生更为有力的冲击。据统计,世界闻名的色情刊物《花花公子》在美国以合法身份进入互联网后,其网站每周的访问量达470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美国著名的史密森学会博物馆开设的一个网站,每周的访问量还不到30万人次,前者约为后者的16倍。

  其二,网络色情具有高度互动性、刺激性和挑逗性。与传统媒介的单向传播不同,网络传播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通过网络,受众不仅能轻易获取色情信息,还可以参与色情活动或色情信息的传播。一些淫秽色情网站不仅给网民以感官刺激,而且教唆、引诱网民进行淫秽色情活动。有的提供色情交易渠道,有的公然在网上招嫖、组织卖淫嫖娼活动。在某种意义上,网络不仅是青少年接触色情的场所,也是他们预演或实践色情行为的工具。受众与互联网的这种高度互动性是传统媒介所难以企及的。

  其三,网络色情具有较强的匿名性。由于网络使用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登录互联网不必使用真实姓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高度隐蔽的拟态环境。真实身份的隐匿给予网民们一个更“安全”的行为环境与心理状态,但也因此削弱了彼此的责任感。在此环境下,网络使用者内心深层的色情倾向被强化了,对自己的色情言行也更加无所顾忌,平日里受压抑的本性在此时坦露无遗。

  其四,网络色情的可及性、可承受性与多样性。可及性——数百万个网站随时可以登陆,没有时间限制;可承受性——网站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价格低廉,有许多方式可以获得免费的色情材料;多样性——淫秽色情信息形式多样,触目惊心。

  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涵化”效果

  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为培养理论或涵化分析,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George Gerbner)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文化指标研究时提出的一种大众传播宏观效果论。涵化理论关注的是电视对观众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电视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对不同的人提供了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

  从涵化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一是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犯罪具有诱发效果,尽管两者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联系;二是网络上的色情内容导致了青少年对现实社会环境淫秽程度的判断失误,青少年接触的网络色情内容越多,对现实社会环境的淫乱感也就越强。

  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媒介时代,受众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有助于规范受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培养人们亲社会的性格。但需要看到的是,在利益驱动下,当前网络信息传播日趋庸俗化乃至低俗化,大量色情内容充斥其间。而网络色情对青少年心理冲动起到一种恶性的催化作用,使得青少年的心理萌动、冲动被激活,无法自抑,青少年网民的色情意识会不断增强乃至外化为色情行为,甚至发展到寻求生理发泄的对象,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心理学系教授巴斯勒·法索罗经过研究指出,浏览色情网站的瘾头就像染上烟瘾一样难以自制,上瘾者不上网浏览色情图片就会感到难受,而且大多数上瘾者都是独自一人私下浏览,这样就更容易上瘾。从事瘾癖研究的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心理学者罗伯特·布朗指出,跟烟瘾、毒瘾一样,性瘾是让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一旦染上,就会自绝于现实生活。历年网络色情案件的破获显示,色情网站的创办者、管理者大多数是青少年,在网上浏览色情影视及其他色情信息的也主要是青少年。公安机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有80%的青少年是因为受到网络色情、暴力等内容的诱惑。青少年成为网络色情的最大受害者,众多的青少年沉迷在色情网络中,难以自拔,这和他们此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心智不成熟使青少年难以抵御网络色情侵染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有近半数的大中学生光顾色情网站。在参与调查的3000名学生中,有46%曾光顾色情网站,并且76%的学生网民沉迷于聊天室。这些数据引起了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广泛关注。

  网络色情之所以对青少年的色情行为起着直接的诱发作用,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网络所提供的客观情景环境以外,青少年自身心智上的不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尚未定型,遇事缺乏冷静的思考,易冲动,更没有建立起成熟的性爱和性道德观念,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不良诱惑。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行为动机的产生有两大前提条件:一是内在需要,二是外界刺激。从根本上说,网络色情正是满足了青少年个体内在的低级需要,并使他们的感官及肉体欲望高度膨胀,直至不能自拔。

  其次,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社会心理学早已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人对被感知的对象有着“内模仿”的本能。当然,青少年的模仿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的,那些新奇的、刺激的、令人羡慕或感兴趣的事物往往是青少年模仿的对象。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身心的发展都使其自然而然地对异性产生好奇、冲动和幻想,然而社会文化和道德规范却要求个体压抑性冲动。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定安全性和匿名性的网络,便成为青少年探索性知识、排解性冲动的一种途径,使性意识刚刚萌芽的青少年成为“虚拟性爱成瘾”的高发群体。

  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密度与频率决定着传播效果。为了迎合少数网民的低级趣味,国内的不少知名网站也在打着“激情擦边球”,如发布内容低俗、格调低下的图片、文字和视听信息;开辟类似性爱课堂的栏目,在性爱课堂的名义下,用一些边缘内容吸引网民;开通同城社区和短信交友等服务,在没有违反规定的边缘,从事着事实上与网络色情有关的事情。在通常情况下,网络色情的传播密度与频率越高,效度指数就越高,受众中毒也就越深,色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电脑网络过度地描写色情情境、播放具有色情倾向的镜头,对于模仿能力极强但心智又不成熟的青少年而言,难免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模仿效应,造成性认知的本末倒置:不懂情爱,先知色性。

  防范网络色情侵染青少年的策略

  各国对网络色情的控制基本上都采用了政府、企业与社会互动,法律、技术、教育并用的综合管理模式。其中,美国对网络色情的控制采取了以技术手段为主导、网络素养教育为基础、政府立法为保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的综合管理模式,而英国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立法保障和行业自律为主,以政府指导和社会帮助为辅”。

  通过对网络色情与青少年色情行为内在关联的分析,我们认为应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入手防范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侵染。在客观方面,需增强把关意识,加大净化网络环境的力度,构建适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就主观方面而言,要强化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以提高其对网络色情的免疫力。

  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色情行为,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色情涵化效应,增强网络的社会责任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努力净化网络环境,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正确引导,明确告诉他们网络色情的危害性,让他们理性对待这些不良信息,使网络色情信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垃圾信息。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