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佐茂,1946年生,日本北海道人。日本著名的环境哲学和伦理学家,现为一桥大学社会学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有:《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哲学的现实性》、《〈德意志意识形态〉诸方面》等。
走保全环境下的经济发展之路
记者:岩佐茂先生您好!您是将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或者说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带入日本的第一人。目前,资本逻辑和生活逻辑对立的焦点是目前很多国家面临的难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否两全,一直以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岩佐茂:如何保全环境并实现经济发展是思考当今全球规模环境问题的关键。关于两者之间的协调问题,日本曾在发生产业公害时进行过深入的讨论。日本政府在1992年举行的全球环境首脑会议报告中说,日本“已做了克服产业公害、同时推进环境保全和经济开发的努力”,是使环境保全与经济增长同时进行的“克服公害的先进国家”。但是,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协调也有两种:一种是在不构成经济增长和开发障碍的前提下去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即以经济开发为主兼顾环境;另一种是以环境保全为中心去协调经济增长和开发,即在优先考虑环境的前提下与经济开发相协调。日本政府说的是前一种,而我要说的是后一种,两者是不能混淆的。只有在优先考虑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才是真正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之路。
记者:我知道您不但从理论上批判资本主义,还研究具体的环境政策,能在这方面谈一谈您的具体看法吗?譬如您常提的一个观点:工业文明的显著特点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废弃物作为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看做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但是您认为真正的“症结”在于“大量生产”。
岩佐茂:的确,过去日本出于卫生角度的考虑对焚烧废弃物比较重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废弃物问题的日益严重,日本提出了新的废弃物政策。1991年对《废弃物处理法》(1971年)进行了彻底修改,还制定了《回收再利用法》(2000年进行了修改)。此外,日本还效法德国的避免包装废弃物政令,在1995年制定了《容器包装回收再利用法》等。从2001年4月起,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四个家电品种的再利用成为家电企业的义务。但是,日本环境政策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像德国那样明确企业对回收和再利用废旧物的责任,简单地说,不能在法律上确认“生产者负责原则”,而是由国家、消费者和企业共同负担“排除者责任原则”,这表明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偏袒,试图将企业的责任转嫁给国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一直持续不断地批评日本的循环经济政策。
建立循环型社会任重道远
记者:中国的城市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日本则在以前就已经完成了这个阶段。相比较而言,日本在构建循环型社会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您认为,怎样才能建立真正的循环型社会?
岩佐茂:事实上,德国率先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摸索。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才正式着手建立以生活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起点是于1999年11月召开的以制定循环型社会法案为目标的自民党、公明党的联合政策部门会议。虽然两党有些分歧,但是2000年5月,《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还是获得通过。
法律制定出来了,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还面临很多问题。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建设回收再利用或循环型社会的努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例如,森冈正博提出质疑:即使做到在国外生产,并且把国内建成“完备的回收再利用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恐怕也只是“回收再利用型的超级消费社会”。
我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克服过量消费的生活方式,反省以大量消费为前提进行大量生产的体制。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现在的大型家电产品是以8年左右的寿命为基准生产的。在日本,汽车4—5年就进行产品更新,据说欧美是6—7年,由于对这个基准批判的多,汽车寿命有所延长,但是另一方面新车种的销售也增加了。另外,日本还不断推出一些只增加新的选择功能的商品,这种生产方式维持着以大量消费为前提的大量生产。
其次,要贯彻3R思想,明确生产者责任。3R指的是减量(reduce)、再使用(reuse)、再利用(recycle)。3R思想的根本在于,不是在下游(消费)而是在上游(生产)考虑3R。要建立真正的循环型社会,还要转变目前以石油煤炭燃料为中心的能源政策。能源、资源与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在丹麦就没有罐装啤酒、果汁和随处可见的自动售货机。日本在应对石油危机的过程中,采取了节能政策,开发了节能技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能源利用。但是,日本仍存在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2008—2012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然而,截止到2007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增加了9.2%,因此要实现目标,还需要减少14.2%,而欧盟则有望按计划实现。德国政府已与产业界签订了协议,2008年已经将排放量减少23.3%,在化石燃料向清洁燃料的转型上也是相当成功的。现在德国使用的电力中,自然能源已占到12%,而且计划在2030年要达到45%。而日本政府只要求发电企业在2013年使用自然能源发电占1.65%即可。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
记者:生态社会主义是近年来世界上较为活跃的一种思潮,在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现代性失望后,这种思潮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寻求新的出路。您有个著名的观点“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社会主义”,能谈谈这个观点吗?
岩佐茂:10年前,我在《环境的思想》最后一章中提出这个观点,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一看法。我想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说一下这个观点。首先,在理论上应当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基本上包含了环境观点。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思想,认为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与自然本身的关联”,共产主义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统一,是“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环境观点,认为环境破坏是由于物质代谢出现“断裂”和被“搅乱”的结果。恩格斯也曾指出,人过分相信对自然的“支配”和“胜利”会招致自然的“报复”。
但是,从实践上说,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缺少环境观点。他们很少对马克思理论中包含环境思想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作为生态社会主义包含环境保护逻辑的必然性进行论证,而是幼稚地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存在环境问题,以至于社会主义的环境问题被揭发时,一些人根本不承认。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认识到,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其没能对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蕴含环境主义这一点做出合理的说明。
日本有些人认为生态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无法相容,我认为,既然社会主义不能无视市场机制,那么生态社会主义也无需否定市场机制,相反,生态社会主义应该学会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环保体系。
记者:新形势下,您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在环境问题上有所突破?
岩佐茂:环境问题起源于社会体制的不公平、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公害”以及“全球变暖”就是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在社会结构上必须保持贫富分化,也就是说它在结构上必须维持着“不正义”,否则它就无法实现剥削、获得利润的目的,因此它不可能真正消除“公害”以及“全球变暖”这类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公平正义,按道理讲,它能够消除资本对弱势群体的欺凌以及社会的不正义。从理念上看,社会主义应该更容易将环境保全体系纳入经济活动当中。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环境破坏的危害性,对建构环境保全体系也非常热心。总之,我认为社会主义本身就包含着可以将环保观点纳入到经济活动中的要素。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