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源争夺进入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有关部门日前开出了一长串的通报批评名单,某市25所民办大学被认定在招生中存在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擅自设立大学分院、未经审核擅自印发招生简章等违规行为。
应该说,对成长中的民办大学加以管理和规范是必要的,但民办大学的招生困局折射出的民办大学的生存状况更加值得社会同情与关注。
一方面,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的竞争是侏儒与巨人的较量,在实力上,公办高校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实力雄厚,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根底浅薄,实力不足;在办学资格上,公办大学可以办专科、本科,可以培养硕士、博士,而绝大部分的民办大学只能办专科,很多甚至只能办“非学历教育”,使得民办大学的上升空间受到了较大限制;在招生批次上,公办大学凭借其优先选材权,几乎垄断了优质生源,而民办大学只能在次级生源中摸爬滚打;在政府支撑上,公办大学有政府的资金支持,永远没有破产一说,民办大学由于法律地位所限,不仅求贷无门,投资者也逐渐失去了热情。
另一方面,我国高中生源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2009年高考人数首次出现下降,生源总量的下降给民办高校的生存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压缩了民办高校的资源来源,连美国哈佛大学这样的老牌名校都因为捐资减少而遭遇373年来最严重的危机。我国民办高校捉襟见肘的局面更加严峻,生存压力空前巨大。此时,教育主管部门如果不加以扶持,进而收紧管制的“口袋”,高教领域“国进民退”的活剧就可能上演。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市场化洗礼,我国绝大部分行业都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政府职能与市场调节的边界日趋清晰,但教育却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倾向为社会所诟病。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从各国成功经验看,良好的高教体制应该是市场在高教资源分配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除了承担社区学院、公办大学等少部分职能外,大部分的高等教育交给市场,正因为如此,国外众多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都是私立大学。虽然中国教育改革走向何方尚有争议,但发展民办大学早已是共识,办好民办大学非但不应倒退,反而应该加速。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些民办大学已表现出较强劲的发展势头,但这只局限于极少数,民办大学的总体质量仍不尽如人意,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办大学没有享受与公办大学同样的资源和待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民办大学完全可以走得更好、更远,在与公立大学的公平、有序的竞争中,共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作者:南京媒体资深评论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