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情障碍是一种人格特质,体现了人们在情感描述能力、情感识别能力以及思维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它在个体身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少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作为联结内在体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情绪表达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情绪表达不仅有助于促进人际沟通,而且有益于身心健康。情绪表达的方式有很多,语言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情绪表达的重要载体之一,但并非所有人都能进行良好的情绪语言表达,高述情障碍者就是其中的一类。
述情障碍是一种人格特质
述情障碍(alexithymia)的概念由Sifnoes等人(1972)首次提出,用于指称精神患者的一类临床症状表现:患者缺乏幻想,难以用恰当的词汇描述情感体验,谈话中不停地重复细节,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有过度的依赖性或超然态度。Alexithymia一词源于希腊语,a为“无”,lexis为“词语”,thymia为“情绪”,故述情障碍又称情感难言症。在对上述症状表现总结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高述情障碍者具备的典型特征:(1)难以识别情绪,难以在躯体感觉和情绪之间做出区分;(2)难以向他人描述情感;(3)想象活动或白日梦较少;(4)外向性思维,拘泥于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均表明,述情障碍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比例在9%—19%之间,在一些临床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
尽管述情障碍的概念最初由临床观察得来,但它本身并非一种精神障碍。作为一种风险因素,高述情障碍水平是人们罹患身心疾病、神经症等多种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基础。大量研究表明,述情障碍在个体身上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较少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我们认为,从深层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一种人格特质,体现了人们在情感描述能力、情感识别能力以及思维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情绪信息加工过程异常导致了高述情障碍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高述情障碍者?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促成了人们对述情障碍形成机制的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述情障碍的临床特征看做是情绪认知加工、调节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缺陷,并尝试从情绪信息加工的角度理解述情障碍的发生基础。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是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与此相一致,情绪信息加工的观点强调情绪信息的内在逻辑成分,将情绪信息加工过程看做是情绪信息在这些逻辑成分之间被传递并被顺序加工的过程。对情绪表达而言,情绪信息的加工过程要经过情绪信息的输入、对情绪信息的评价、情绪表达准备等环节,最后是情绪表达行为的实施。如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加工本身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情绪加工过程的异常,进而导致高述情障碍水平的发生。
在情绪信息输入环节,个体需要从纷繁复杂的周围环境中选择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保存到头脑中以备评估。信息的选择与保存离不开注意和记忆心理过程的参与。与低述情障碍者相比,高述情障碍者是否会存在对情绪信息的注意缺陷和记忆缺陷呢?以各类情绪词、疾病关联词、中性词为材料,通过情绪Stroop任务与自由回忆任务分别考察高述情障碍者的注意特征和记忆特征,发现低述情障碍者明显表现出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而高述情障碍者明显表现出对生理信息(疾病关联词)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
情绪信息输入以后,就进入对情绪信息的评价环节。保存的情绪信息通过与个体自身经验中已有的情绪知识体系相匹配而被加以评估,产生最初的情绪体验。对情绪知识而言,人们的头脑中一方面存在着与情绪有关的语词表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与情绪相关的形象表征,两种表征共同构成了个体已有的情绪知识体系。当情绪知识体系较为完善的时候,人们对情绪体验效价和强度的判断就会较为恰当。当构成情绪知识体系的两种表征存在缺陷的时候,这种判断就会出现困难,影响到情绪体验的生成。那么,与低述情障碍者相比,高述情障碍者是否会存在情绪表征方面的缺陷呢?以各类情绪词、情绪图片为材料,通过情绪效价判断和情绪强度判断任务探测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表征特点,发现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词表征上的缺陷;在情绪形象表征上,高述情障碍者虽然不存在积极/消极情绪区分能力方面的缺陷,但缺乏对情绪信息的精细分类,表现为对情绪体验强度的弱化现象。
情绪表达准备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将经过评价形成的情绪体验与情绪表达的高级控制相联结,以确定是否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基于此,个体秉持的情绪表达态度就成了情绪表达准备环节重点考察的内容。采用调查问卷探讨述情障碍与情绪表达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情绪表达态度与述情障碍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情绪表达态度越消极,述情障碍的程度就越高。换言之,高述情障碍水平的发生既可能是情绪表达不能的结果,也可能是情绪表达不愿的结果。
在情绪表达的实施环节,情绪表达计划被实施,个体以特定的反应表达内心的情绪体验。情绪反应的方式有很多,如神经生理的、行为的、认知的等。对述情障碍而言,考察的重点在于情绪的语言表达。以情绪图片—语词对为材料,通过情绪效价匹配任务探讨高述情障碍者情绪形象表征和语词表征之间的联结特征,结果表明高述情障碍者两种情绪表征间的联结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情绪表征联结所用的时间明显较低述情障碍者长。
从情绪信息加工机制中寻找述情障碍干预方法
截至目前,对于述情障碍的干预尚未发现哪种治疗方法特别有效。基于情绪信息加工的形成机制研究为述情障碍的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围绕高述情障碍者在情绪信息加工中可能存在的缺陷,以下两个方面可作为述情障碍干预的重心。
情绪表征的丰富化 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有多个环节与情绪表征密切相关。情绪表征的匮乏不仅是高述情障碍者对生理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情绪效价判断困难和弱化情绪强度的重要因素,两种情绪表征间的联结质量更是与情绪表征的匮乏与否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情绪表征的匮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绪语词表征上的匮乏;第二,情绪形象表征上的匮乏;第三,情绪形象表征与语词表征之间的联结构建困难,使得个体将内心情绪体验用言语进行表述时变得困难。因此,丰富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心理表征,提高其对情绪的精细分类能力,帮助其建立情绪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是改善情绪心理表征匮乏的可选择途径。
情绪表达态度的改变 情绪表达态度是指人们对情绪表达所持的一组信念或预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与情绪表达有关的一些观念,包括对情绪表达本质的认识、对情绪表达后果的预期等。只是高述情障碍者形成了关于情绪表达的一些不当的观念和预期。如软弱象征就是高述情障碍者对情绪表达本质的认识,他们倾向于将情绪表达看做是软弱的表现,认为情绪表达是对消极自我的展示;他人排斥则代表了高述情障碍者对情绪表达后果的预期,他们预期情绪表达会带来各种消极的后果,最典型的就是遭到他人的拒绝和排斥。对高述情障碍者而言,情绪表达不仅不会带给自己健康和快乐,反而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和烦恼。对这些信念或预期的改变将有助于改变高述情障碍者秉持的消极的情绪表达态度,从而实现对述情障碍的有效干预。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