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追求和谐:从培养积极情绪开始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11 11: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积极情绪不仅能够拓展个体的暂时知行能力,而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人际资源和心理资源。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消极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如抑郁、焦虑、愤怒、恐惧、悲伤、厌恶等等;积极的情绪是愉快的主观体验,如快乐、爱慕、希望、自豪、感激和敬畏等。长久以来,研究者们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消极情绪如何影响人的身体与行为上,对积极情绪影响的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

  情感偏好是积极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

  积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有研究者认为,对事物的偏好是积极情绪的一种表达方式,是使社会或个体保持稳定或发生变化的基础来源之一。对事物的情感偏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一些事物因其固有的特性,如蔗糖因其甜甜的口感而获得人们的喜爱,而一些苦味剂则总是让人自动地产生排斥;通过经典或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也能让人们建立起情感偏好;模仿——比如对时尚的追逐或者处于服从压力下,也能使人们产生对事物的喜好;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正反两面进行比较,在理性的选择下也能建立起情感偏好。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非常简单的可能获得积极情感的方式,即单纯呈现效应——对一个刺激只做简单的重复呈现,就可以加强人们对这个刺激所抱的态度。

  消极的负性情绪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产生典型的“负性偏向”。但是近些年有研究发现,老年人更多地产生“正性偏向”。我们对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研究发现,老年人回忆正性图片的数量比回忆负性图片的数量要多,表现出正性偏向,年轻人则表现出负性偏向。但是,当提醒年轻人关注自身情绪状态时,其图片回忆情况就与老年人相似了。有研究者认为,大多数人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成熟”,换句话说,年龄的增长使人们学会采用一定的控制策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

  以正确的方式培养积极情绪

  通过某些特殊药物如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寻求快速、强烈的愉悦情绪体验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时尚”。但是,这些容易成瘾的药物会导致伏隔核相关脑系统的功能产生变化。伏隔核相关回路本来是为维持个体的正常生存、给刺激(如营养物、水、性刺激、安全等)赋予心理奖赏特征的神经结构。但是,成瘾性药物侵入这些系统后,不仅使之变得比自然奖赏物的作用更强烈,而且足以改变这些脑系统的结构与机能,使“奖赏系统”产生紊乱。我们对因吸食海洛因而被强制戒毒的不同时期的吸食者进行研究表明,海洛因成瘾者的情绪加工能力会随着戒毒的进行而有所恢复,主要体现在对正性情绪的认知加工上。实际上,网络成瘾、赌博成瘾等,也是追求快乐的一种表现,只是这种表现趋于极端,走向了病态。因此,快乐的体验不是简单的生理或低级的心理感觉,这种体验应保持在适当的程度和水平。

  积极情绪有利于建设个体资源

  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够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弗莱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的拓展构建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不仅能够拓展个体的暂时知行能力,而且能够建设个体的资源,包括身体资源(协调健康发展、心血疾病的更好治疗等)、智力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吸收新的信息等)、人际资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等)和心理资源(心理弹性、整体地看待问题)。比如说,游戏、体育活动等会给我们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如锻炼会增进我们的健康,游戏会影响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体活动给了我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培养积极的情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