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这两个汉字,跟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汉字“和谐”及其意义,都源于音乐。在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艺表演的“文字”一节,用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今体“和”字与古体“咊”字。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和谐世界观,在文字和思想发展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墨子·非乐上》载墨子说:“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tiáo,协调,调和,和谐),音不转变。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音之转变。”即老人和精神迟钝者,耳不聪,目不明,手脚不敏捷有力,发出的乐声不和谐,音调无变化。必定要用年轻人,因为年轻人耳聪目明,手脚敏捷有力,发出的乐声和谐,音调有变化。“声之和调”,即音乐声调的和谐,道出“和”的范畴源自音乐。
“和谐”一词的本义,指音调和谐。“和”本是一种乐器的名称。《康熙字典》:“和古文咊、龢。”《说文解字》:“龢: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龤:乐和龤也。从龠,皆声。”《说文解字》引《书·舜典》(《虞书》)“八音克谐”之“谐”,作“龤”。
清倪涛《四库全书·六书正讹》卷二○五:“龢,通作和。龤,隶作谐。”“和谐”是古文“龢龤”的隶变省写。“龢龤”偏旁“龠”是管乐器名,也作“籥”。《说文解字》:“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侖。侖,理也。”品,众多,类种。侖,条理,伦次。《四库全书》收宋司马光《类篇》卷六:“龢,一曰小笙,十三管也。”《尔雅·释乐》:“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四库全书·原本广韵》卷二:“和,《尔雅》:‘笙之小者谓之和。’和,顺也,谐也。咊,古文。龢,谐也,合也。或曰古和字。”元杨桓《六书统》卷九:“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所谓一唱一和,唱和“相应”,指音乐。
不同音调和谐,构成美妙音乐,使人达到和乐之境,都与“和”字有关。《书·舜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孔颖达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律谓六律六吕,言当依声律以和乐。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即律吕调和宫商角徵羽各种音调,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各种乐器发声,和谐有序,能达到神人和乐的佳境。《吕氏春秋·大乐》:“凡乐,天地之和。”“声出于和。”《孝行》:“和五声。”
“和谐”英文也与音乐有关。与中文“和”字对应的英文字harmony,除包含和谐、协调、调和的一般意义外,也特指跟音乐有关的“和声”。同词根的harmonica指口琴,由一系列半圆形玻璃键组成的琴或一种打击乐器;harmonicon则指一种结构复杂的手摇风琴。与中文“和”字情况相似,西方和谐、协调、调和的一般意义和抽象意义,也由与乐器、音乐相关的特殊和具体意义引申、扩展、升华。
“和谐”的抽象哲学范畴,源于音乐的和谐。古希腊辩证法奠基人赫拉克利特从音乐现象的对立和谐出发,概括辩证法对立和谐的范畴。他说:“如果没有高音和低音的存在,就不会有和声。”“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即和谐美妙的曲调,由高低长短不同的音调造成。这是音乐现象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从这一现象出发,作出概括:“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与琴一样”表达的语言结构,用逻辑的术语说,叫譬喻论证。其中,“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是譬喻论证的本体,是赫拉克利特辩证法哲学的理论性语言。“就像弓与琴一样”,是譬喻论证的喻体,是赫拉克利特概括辩证法哲学理论的实际素材,其中“琴”是乐器。中国有“琴瑟和谐”的成语,比喻夫妻和谐。
赫拉克利特所谓“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与墨子“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的意涵一致。中外哲人都从音乐和谐的具体形象,升华到对立和谐的哲学抽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