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
王立胜/著
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中国是一个小农居于主导地位的超大社会,“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为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对乡村社会理论的不懈探索,还要有直面农村变动不居社会实践的勇气、善于捕捉现实问题的敏锐以及对其作出客观理性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扎根中国农村社会土壤的理论果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立胜的《中国农村现代化社会基础研究》,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社会基础重构的关系,把近年来有关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中国农村沉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乡土社会”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资源禀赋极差、外界地缘环境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赶超型的现代化,必然面对小农和资本关系紧张、农民与国家关系紧张的双重制约。“这两种紧张关系自清朝末年、民国以降一直是困扰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此种双重紧张关系,作者在杜赞奇“权力文化网络”、布尔迪厄“社会资本”以及国内学者胡必亮“关系共同体”和贺雪峰“村庄社会关联”等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基础”概念。作者认为,社会基础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存在各种因素所促成的发生于农民之间、农民和各种社会阶层之间以及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关系,并将其作为决定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模式和形态的根本因素。这一概念是一个实践感很强的概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三农问题意义深远。
随着市场化战略的实施,不仅中国几千年的乡土社会性质在消逝,中国革命所建构起来的总体性社会也在瓦解,农村出现了“组织松散化”、“碎片化”、“原子化”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中国非但不会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反而有可能陷入社会瓦解的动荡泥潭。因此,本书提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社会基础重构的重大问题。这一见解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另外一个亮点是突破了某一学科研究的狭隘视野,综合运用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马克思关于社会关系的论述、毛泽东“组织起来”的思想、费孝通和梁漱溟等社会学家的乡土理论、西方汉学家的中国农村研究等理论资源基础上,围绕“社会基础重构”这一主题,分别从政治制度供给、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重构农村金融、重构乡村秩序和重构农民的观念世界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社会基础重构的角度,对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项重大战略和政策提出了独到的政策建议。
显然,作者对于市场化改革对乡村基层组织调控和组织社会秩序能力的削弱表示了极大关注,并疾呼中国在现代化战略设计上亟需加强社会基础重构,以稳定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作者认为,鉴于社会基础重构异常复杂,中国共产党必须介入到农村各种关系资源中,作为主导力量协调其他因素,实现国家战略和农民福利的有机结合、国家与社会的协调相处。唯有如此,才能为中国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也才能使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