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朱光潜《诗论》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13 15:1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诗论》初稿是朱光潜1932年在欧洲留学时写成的,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被作为讲稿,不断修订,1943年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初版。1948年正中书局出版增订本,增加《陶渊明》等三章。

  《诗论》从诗的起源、诗的本质、诗与其他文学艺术类型的比较、诗歌的形式因素、中国古代诗歌的音律演化轨迹等方面谈了朱光潜对诗歌的认识。其中,第三章《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提出“诗的境界”(简称诗境论)表达了朱光潜对诗歌本质的认识,是这部书的理论核心。诗境指的是由诗人的情趣在直觉中与意象契合而成,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的诗歌境界。排除利益的考虑、名利的认识,直觉到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是形成诗境的必要条件,同时,这样一个意象必须恰好能够表现诗人的一种特定的感情或情趣,才能称为诗境。

  朱光潜在《诗论》中认为诗境论与克罗齐的直觉说是一致的,而且以直觉说为根据,但实质上,诗境论与中国传统意境论,特别是王夫之的情景交融之说更为接近,所以可以看做对中国传统诗论的现代阐释和发挥。《诗论》还从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方面探讨了诗歌的表现。从汉语诗歌吟诵的声调、停顿、押韵等形式要素上,比较中西诗歌,分析汉语诗歌的特点,并探讨在现代新诗中如何运用这些形式因素增强诗歌的效果。

  《诗论》融合中西诗歌观念,比较中西诗歌创作,试图探讨诗歌的本质和形式规律,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朱光潜在1984年《再版后记》中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