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学与地域文学研究方向负责人:王嘉良教授,1942年生,浙江上虞人。浙江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持学校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和硕士学位点。担任的学术职务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茅盾研究》副主编、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社科院国际鲁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现代作家论等。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 项,省部级项目3 项,省社科联项目3项,总经费(含学校配套)3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40 篇,其中国家权威刊物《文学评论》、《新华文摘》4篇,其他CSSCI刊物 25 篇;出版《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浙江潮”与中国新文学》等学术专著6 部,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 2 部。有3项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奖。1993年获全国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同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作《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形态论》和论文《现实主义:“社会批判”传统及其当代意义》先后于2003年、200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现当代文学思潮与审美批评研究方向负责人:高玉博士、教授,1964年生,湖北荆门人。从本科到博士,先后就读于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博士后出站。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独立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正在承担一项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一项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项省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有专著两种。1998年以来,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文史哲论文100多篇,3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专著《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于2004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并于2006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全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全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2005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博士后。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07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儿童文学研究方向负责人:方卫平教授,祖籍湖南湘潭,1961年生于浙江省温州市。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大型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主编、《中国儿童文学》编委、意大利《教育史与儿童文学》(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Children's Literature)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马来西亚《孩子》杂志教育顾问;先后担任台湾台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兼职教授。出版的个人著作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流浪与梦寻——方卫平儿童文学文论》、《儿童文学接受之维》、《儿童文学的当代思考》、《法国儿童文学导论》、《逃逸与守望——论九十年代儿童文学及其他》、《儿童文学的审美走向》、《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共4卷)等;与人合作主编有《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儿童文学教程》等。曾独立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八五”规划社科重点项目等多项,专著《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在1997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5年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建立已历50余年,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自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以来,又于1994、1999、2004年被三度列为省高校重点学科(A类),并被两度评为省优秀重点学科,是迄今为止浙江省现当代文学学科中唯一的一个省级重点学科。自2005年起,该学科升格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成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使学科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科在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特色研究,加大文学研究参与现实的力度,学术研究注重出精品、上层次,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推出一大批为国内外学界注目的研究成果,学术研究已取得全省领先、全国先进地位,某些研究领域取得全国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建设,该学科已拥有一支较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成员17人,教授8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13人(6人博士后),兼职博导2人,硕导12人。 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基本达到博士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一二层次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近五年,该学科成员共完成和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4项,省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家级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CSSCI 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部。
在科学研究方面,该学科已形成三个具有独特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
1. 现代文化学与地域文学:两浙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资源极其丰厚,对其研究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方向将社会学、民俗学、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揭示特定地域文学的生成原因,探讨其独特文学品格,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规律的探寻,有利于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总结。近年来学科以较大精力投入现当代两浙文学与文化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充分显示了该方向的研究实力。
2. 现当代文学思潮与审美批评:在文学思潮研究方面,该方向成员站在学术前沿,探讨现当代文学思潮中最关注的问题,诸如女性文学思潮、乡土文学思潮、延安文学思潮、语言变革与文学思潮的关系等;在审美批评研究方面,重视审美批评理论建构,同时积极参与现当代文学批评,确立全新文学理念。该方向近年来拓宽了研究方向,产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
3. 儿童文学研究:该方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国内儿童文学界最早招收硕士生、成立研究所的单位,又拥有国际格林童话奖唯一的中国评委,曾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其研究特色,一是学术上的开创性,建设了具有本土和本学科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出版一大批具有填补空白性质的著作;二是理论建设上的系统性,在史、论、评等方面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格局;三是注重前沿性,尤其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思潮、作家作品研究、童话美学研究等方面,广为人们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