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路遥 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9 15:2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8年10月,新浪网做过“读者最喜爱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调查,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
  客观地说,路遥不是高产作家,他留下的作品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部;路遥不是通俗作家,没有走市场化的路子;路遥也不是新潮作家,其创作一直恪守着现实主义传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英年早逝的作家,却从1980年代初至今的20多年间,在读者中引发了长久不衰的“路遥热”现象:他的读者群非常庞大,既有成功人士、白领阶层,也有众多的普通大学生、社会底层奋斗者;他是新时期以来为数不多的“常销书”作家,其作品已经发行数百万册;新时期以来许多“著名作家”在“各领风骚三五天”后早就销声匿迹了,而路遥却不断地被人们纪念与缅怀。究其原因,我以为主要有这样几点。
  其一,路遥是坚持书写当代社会变革时期普通人生存与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具有精神标高的理想主义作家。文学的本质不是华美的语言与复杂的结构技巧,而是展示人性的光辉,传达一种精神与力量。路遥的作品完整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奋斗者的悲欢离合与心灵世界。如果说其中篇小说《人生》尚停留在对“城乡交叉地带”人生的敏锐把握的话,那么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则具有了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个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拥有一个贫穷却温暖的农家,他拥有奋斗者的动力源泉。他自强不息,依靠着自己的顽强毅力抗争命运,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路遥的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更在展现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其小说所传达出的“刚健守正”的精神内涵,正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的继承。可以这样说,这样的小说对于底层社会的奋斗者而言无疑具有灯塔效应。这些小说人物成了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它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
  其二,路遥是一个视文学事业为神圣使命,并用整个生命去打造自己文学世界的作家。路遥成功的原因很多,然而有一点不容忽视,他是用燃烧生命的方式进行着文学创作。路遥有许多名言已深为读者所熟知,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只有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艺术劳动应该是一种最诚实的劳动”、“最渺小的作家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最伟大的作家常沉浸于创作和劳动”等,这些朴素的话语就是其人生精神的最好诠释。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境贫寒过继给延川的伯父为子。苦难的童年经历,形成了他独特的心灵感受,同时也培养了他高远的人生理想。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城的《延河》编辑部后,又深得老作家柳青等人的言传身教。他在不断地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敏感区,着力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社会生活,抒写城乡融合的独特感受。其中篇小说《人生》成功地塑造了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形象,敏锐地把握到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问题,发表不久便受到了读者与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荣获全国第二届“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舞台上,成为当年最热门的话题,1982年也被人们戏称为“路遥年”。《人生》的巨大成功给路遥带来了荣耀,但他更清醒地认识到“眼前热闹的广场式生活必须很快结束”。于是,他从《人生》成功后的幸福中断然抽身,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进行更加艰苦的文学远征。路遥曾说过:“正是这贫困的土地和土地上贫困的父老乡亲们,已经教给了我负重的耐力与殉难的品格——因而我又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就是文学的殉道者,在《平凡的世界》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路遥因身体不适多次想到放弃,又最终咬牙坚持下来,这在其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真切的记录。1992年,路遥却积劳成疾,在42岁时英年早逝,令无数读者扼腕叹息。
  其三,路遥拥有同时代许多作家所不具备的深邃的历史意识。路遥曾言:“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当代,而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新时期文学到1980年代中期,在由“写什么”到“怎样写”的风潮转向中,许多作家开始向“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寻根文学”等方向突围,而路遥却不为风潮所动,仍然坚持着当时被许多作家所弃之唯恐不及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那部3卷100万字、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出版后,却并不为当时的评论家们看好。可是路遥清醒地坚信:“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作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历史证明路遥当年的坚持是对的,《平凡的世界》曾先后3次应听众要求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播出,其中两次是应听众的强烈要求播出的,直接听众达3亿多人。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后,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对于作家来说,他们的劳动成果不仅要接受当代眼光的评估,还要经受历史眼光的审视”、“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如同作家贾平凹所言,路遥“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的文学就像火一样燃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这就是路遥作品影响了一个时代,被无数读者所铭记、所怀念的合理与合法性理由。可以想见,随着岁月的推移,路遥的文学影响将越来越大,因为他是一位真正活在读者心中的作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