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代国家的成长而言,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60年的国家构建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故事,近30年行政国家的构建则是这个故事中极为重要的篇章。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执政党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的国家构建也进入了走向行政国家的新阶段。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政府与市场的双元格局基本成型,国家与社会在结构上逐步分离,公民与国家之间私权与公权得以二元界分,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中国行政国家构建的历史语境。
30年来,中国行政国家构建的主要标志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架构重组。行政国家是依据官僚制搭建的政府职能明确、组织架构合理、运作机制高效的行政体系。由此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多次政府机构改革直接推动了中国行政国家组织体系的建设:从早期单纯的精简机构到中期的转变政府职能再到近年来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政府机构改革不仅将政府职能逐步转向、定位于公共服务,而且初步组建了一个面向市场经济、着眼于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政架构。
——行政队伍建设。富有效能的行政国家必须建立一支在专业技术上训练有素的专门化的公务员队伍。就此而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行政国家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从1993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逐步走入法制化轨道的国家公务员制度为行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另一方面,依照考试、考核、培训、轮岗、辞退等程序管理的公务员队伍已经成长壮大,,颇具规模,它们为行政国家的有效运转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行政法规制定。理性化的行政国家是依据法律、按照程序运作的法治国家。从这个角度来看,《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等一系列重要行政法律的出台将中国政府的行政运作逐步引向现代法治政府之路,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制定的政府行政程序规则,则在一定程度上为各级行政系统的运作增添了理性化的元素。
——行政能力提升。行政国家以庞大的行政资源为基础,以强大的行政能力为标志,行政资源和行政能力相互支撑,推动行政国家高效运转。在此层面上,中国行政国家的构建有双重体现:一方面,国家的行政资源急速膨胀,举例来说,依托30年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获得的巨大财政收入为行政资源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另一方面,国家的行政能力有着极大的提高,其中政府提取税收的汲取能力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监控能力得到最为显著的提升。
30年来,中国的国家行政系统不仅在组织架构、人员队伍、法规程序上搭建了行政国家的基本框架,彰显了行政国家理性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多元面孔,而且开始在官僚制模式下以决策、控制、监督、执行的机制运作,并以其庞大的行政资源和日渐提升的行政能力展示了行政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公共行政管理者在当代中国国家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向行政国家是当代中国国家构建过程中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不过,就中国现代国家的成长而言,行政国家的构建虽然适应了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行政国家本身有其固有的难题,隐含着内在的紧张。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化解其内在的紧张,将是未来中国国家构建中的新课题。举例来说,如何防范强势的行政权力无边界扩展以确保其有限性,如何使掌控巨大行政权力的行政机关接受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效监督以体现其民意合法性,如何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促使行政机关面对公民诉求具有更为直接的回应性,如何借助公共预算审查让掌握丰厚财政资源的行政机关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财政资源以实现政府财政的公共性,如何依靠政治问责和行政问责机制的建立以落实政府的公共责任,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将成为未来中国国家构建故事中更为引人注目的新篇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