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等单位主办的“2009年中国经济论坛”上,众多学者齐聚一堂,对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与产业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会学者表示,中国具有广阔的工业化空间,是迅速摆脱金融危机的基础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工业国际竞争能力,是中国摆脱金融危机,重新走向强劲经济增长的关键。
工业化是中国发展的关键
“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改革开放30年来,工业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最重要、最彻底的领域。目前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中国工业的竞争力仍然是最强的,但是中国工业化的过程远未完成。从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角度来看,比重很高的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也没有完成。”中国社会科院学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一切重大和长远的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高度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只有发达的工业,才能解决城市交通、资源开发、水利工程、国土治理以及国家安全等问题。
当前,中国工业化的关键是要保持工业持续增长,这是经济顺畅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金碚强调,没有工业的增长,工业化增长中间出现的经济和社会矛盾都无从解决。“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多是为世界服务的,处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阶段,中国应当回归实业,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避免在服务业发展上与发达国家无谓攀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
中国不存在夕阳产业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所长裴长洪用贸易增长说明了中国巨大的工业发展空间。他说,2008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三大货物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今年有可能超过德国,预计2015年会超过美国,成为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大国。
“从微观角度看,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不断上升,这种增长就是制造业的空间。反过来说,一般服务业得靠城市化,靠工业化的发展才能发展。”樊纲表示,如果制造业没有空间,其他行业的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未来20到50年内,中国的优势仍然在低成本制造。”南京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张二震认为,如今跨国公司成为新一轮产业转播和重组的主体,外包业的繁荣使要素流动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本质特征,产业转移给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
当然,要挖掘深度增长空间,还必须向产业价值链的中高端提升,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必然选择——产业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通过调查发现,“中国现在出口的产品如果在纽约卖100块钱,那么产品在中国从生产到流通能占多少呢?能有10%到15%就不错了,相当一部分是8%,甚至5%左右。”
“中国需要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各个产业链层面的全方位发展。”金碚认为,中国还不存在夕阳产业,也没有向更落后的国家转移产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产业内也需要升级,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有更精细的产业,更精致的“中国制造”,包括产业的工艺、价值链和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都非常重要。
低碳经济已经成新经济增长点
众所周知,用不发展制造业的方式来解决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是行不通的。面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中国要学会因势利导,以技术创新和机制优化解决资源环境问题。金碚认为,资源与废物的区别,实际上只取决于工业技术的水平和工业技术的需求,只要具备发达的工业,地球上所有的物质,包括太空中的物质都可以变为资源。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优化培育中国产业的中高端能力,是长久之道。
针对将来可能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刘世锦表示,重点产业领域包括六个领域,一是体现国家战略要求,由国家直接大量投资支撑的产业;二是具有显著市场和生产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比如像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等等产业;三是以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为基础,同时具有一定研发设计能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四是以劳动密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为基础,同时具有研发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部分电子机械等产业,这些产业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五是由于技术重大突破,形成新的技术平台和发展机遇的产业,如平板电视对电视行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六是从全球范围看打破技术瓶颈的新产业,最近就是新能源的出现,环保能源等。
樊纲对此做了补充,他说,“当前在美国带动下发展起来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增长点,中国应当利用抓住这一新的市场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