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绍兴古桥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9 09:2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这一著名诗句生动地刻画出了绍兴的历史风貌。绍兴盛产青石,绍兴人便用这种石资源,因地制宜地构筑了数量众多、式样不同的桥梁。全市现存古桥604座,其中宋以前的13座,明以前的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550座。据清光绪癸巳年(1893)绘制的《绍兴府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一座桥。这种密度为水城威尼斯在二战前桥梁密度的45倍,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所以,绍兴有“桥乡”、“桥都”、“万桥市”之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桥博物馆”。

远古百官桥
   
  绍兴自古河流纵横,建桥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河姆渡时代,古越先民就在小河上搭建了用以渡人的木桥和竹桥。那时已有较大较长的独木舟,“横舟为梁”的浮桥也应运而生。远古木桥中有文字记载的是百官桥。百官桥又名舜桥。六朝方志中的《会稽地志》载:“舜桥,舜避丹朱于此,百官侯之,故亦名百官桥。”它传诵了一个“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故事。后来,历代都把百官桥叫做舜桥,并称其为“天下第一桥”。

春秋越王桥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除了建造用以招贤纳士的越王台外,还造了一些与己有关的桥。例如:上虞的炼剑桥,是以越王勾践在此炼剑而名;纺车桥,因勾践夫人亲自纺绩而名;还有诸暨的千秋桥、万岁桥。明代骆问礼:“俗传勾践隐居句乘山,嗣君率众朝近,即命架桥二所,曰千秋、曰万岁。” 当时青铜冶铸业已较为发达,开采和雕琢石料的能力增强,出现了用石柱、石梁、石拱面等石料构筑的石梁桥。

秦代东湖秦桥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其例证之一是在远离秦朝统治中心的越国竟然筑有一座秦桥。相传秦始皇巡视大越时放马于绕门山,后来人们为纪念始皇这一盛举,在今天的东湖上建造了秦桥。饶有趣味的是,此桥上竟然题有一副耐人寻味的对联:“闻木樨香乎?知游鱼乐否?”
  这副对联涉及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典故。一是木樨香之典,说的是晦堂禅师以此启发弟子黄庭坚摆脱偏见,体会自然的本真。大道如木樨香一样,飘香满院无处不在,只是世人为功名利禄所诱,不能自知罢了。二是濠上观鱼之典。一副对联两个问号,把桥南的桂岭和桥下的游鱼连在一起,给路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汉代鉴湖闸桥
   
  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湖,地处绍兴城西。相传黄帝铸镜于此,得名镜湖、照湖。东汉时,绍兴出了个好官——会稽太守马臻。他率领民众在低洼的沼泽地上筑堤围湖,汇36源水,形成百里鉴湖。当年的鉴湖地跨山阴、会稽两县,堤坝长达129里,水面宽达206平方公里,约为当今杭州西湖的30倍。偌大的鉴湖必须要有泄水设施,于是,中国最早的闸桥产生了。
  鉴湖水利工程是我国南方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除了建筑闸桥外,在横跨鉴湖的湖堤上还建有三座桥,在城内和集镇村落也建了不少桥梁。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桥是钟离桥、柯桥和孟宅桥。

东晋题扇桥

  东晋是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建桥方面没有什么建树,可喜的是出了谢灵运、陶渊明和王羲之等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名的文人。题扇桥就因王羲之题扇之善举而得名。
  题扇桥在绍兴城东北角蕺山街,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从宅第到官府,每天都要路过。他见桥头卖扇老婆婆的六角竹扇难卖,有心帮她,就要在她的扇子上题字。老婆婆不愿意,说你在上面涂了墨,扇子还有人要吗?王羲之笑着说,非也,我题过字的扇子,不但好卖,还能卖个好价钱呢,并嘱咐老婆婆,对别人只说扇子上的字是右军所写,每把扇索价百钱。老婆婆将信将疑地让王羲之在几个扇子上面题了字。哪知,被题过字的扇子不一会儿就被买光,有人甚至还要多给几文扇钱呢。老婆婆高兴得合不拢嘴,后来,她就每天堵住内史要求题扇,弄得王羲之避之不及。
  题扇桥于清道光年间重修。如今桥拱两侧爬满了青藤植物,桥旁竖有著名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右军题扇处”石碑。

唐代纤塘桥

  进入唐代,绍兴的工商业得到长足发展。为便于行船,唐元和十年,沿萧绍运河建造了纤道桥。纤道桥顺河而建,一般都很长,便于纤夫拉纤,是桥和路的组合体。纤塘桥是国内仅有的唐代特长纤道桥。它卧于鉴湖之上,绵延百里,逶迤曲折,每隔数百米就有形状各异的平板桥、拱桥或梁式石桥相联通。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曲卧于鉴湖之中,风光无限。唐代诗人严雄漫步桥上,眼见“越人长青水长白,越人长桥水泽国”,突发诗情,留下了“柳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的千古名句。

宋代八字桥
   
  宋代桥梁中,最有代表性的桥是位于绍兴城区的八字桥。该桥是造型奇特的石柱墩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均成八字,故称为八字桥。它筑于三条河的汇合处,兼跨三河,与三条道路相衔接。东去五云门,北通都泗门,西可进入市中心,南近东双桥,环境复杂、位置重要。宋代建桥的大师们充分利用天然条件,构思巧妙,一桥顶三桥,既解决了水陆交通问题,又和原有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下了我国造桥史上的奇迹。

元代等慈桥
    
  等慈桥横跨在上虞市丰惠镇东西流向的运河上,“元至正三年等慈寺永贻、大逵众僧募修重建”,更名为九狮桥。桥顶用青石板错缝平铺,用拱圈石纵联砌成,两边置踏步,系横放并列砌筑的半圆拱桥。此种砌筑方法在古桥中少见,在绍兴也只此一座。
  等慈桥上原有九尊“镇桥”石狮,可惜战争的炮火将其摧毁,只留下九狮桥的桥名,让人想象当年九尊狮子伫立桥头的气势。由于当年工匠手艺高超,虽经历无数风雨沧桑,该桥至今依然巍然屹立。

明代避塘桥

  今天绍兴尚存多座明代桥梁,其中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的避塘桥工程浩大,蔚为壮观。避塘是在湖中筑起的横穿该湖的石板路,它将一个大湖一分为二,一大一小。风起时,避塘的一侧有浪,另一侧无浪。避塘桥是在避塘上架起的桥梁,船只可以从桥下面自由出入,它是绍兴特有的桥梁品种。避塘桥缘起于明朝天启年间的一次湖难。有个石匠划船到湖中心时,突起大风船翻人溺,石匠游水上岸后削发为僧,发誓要在湖中建一座避风的石塘。可是十余年未成,抑郁而死。后来绍兴城里一位名叫张贤臣的富翁捐出六千银两,历经五年,终于在绍兴东浦镇口村东的湖里修成了长达六里的避塘和三座避塘桥。避塘为南北行人及舟楫往来提供了极大的安全和便利,深受百姓称道。后来在清朝,该避塘及避塘桥又经数次修建,形成了如今全长七里、避塘桥五座、石路亭一座的格局。远远望去,蜿蜒的古避塘路就像湖中长长的飘带。人行其上两面临水视野宽阔,呈现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意境。

清代泾口大桥
   
  泾口大桥位于绍兴陶堰泾口村,建于清宣统三年。它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其桥姿轻盈矫健,石雕精湛完美,是绍兴石桥的精品杰作。最引人注目的是桥上还刻有几副对联,其中一副是:“利济东南通铁道,长留文字壮陶山。”它从古桥“利济东南”的交通功能写到“长留文字”宣传功能,既写了交通的发展,又点出吸引来客的风土人情,让人感动,令人遐想。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