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机体正常运行,生命体细胞需要通过各种层次的“质量控制”来识别、纠正、防止错误折叠的发生。这种控制机能被“痞朊”掌握,便是“流氓当道”,正常的“好”蛋白质行为受阻,除非接受“教唆”成为痞朊,才能畅通无阻。换言之,宏观社会也可能感染“疯牛病”或其他“痞朊病”。
疯牛病即牛脑海绵状病、克-雅氏症,是继癌症、艾滋病之后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由蛋白质错误折叠所引起的“痞朊病”,与老年痴呆症、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氏病、淀粉样蛋白病等类似。其致病元凶,就是“蛋白质侵染因子”或“传染性蛋白”。痞朊是分子量为104量级的蛋白质分子,不具免疫原性,能在细胞内复制侵染,而不受核酸作用物的抑制。
无药可医的疯牛病
1985年4月,英国发现疯牛病。病牛先是神经错乱,然后痴呆,最后死亡。病程一般为14—90天,潜伏期4—6年。病牛行为反常,烦躁敏感,步态不稳,肌肉痉挛,消瘦至死。1986年11月首次报道,后10年迅速蔓延,波及法国等进口英国牛肉的国家。解剖发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脑灰质部分形成海绵状空泡,脑干灰质病变,神经纤维网有卵球形空洞,细胞肿胀成气球状,变性坏死。其感染过程,是病肉和骨髓制成饲料被牛食用,消化吸收后,经血液到大脑,造成疯牛。
疯牛病由绵羊所患“痒病”传染。羊“痒病”有200余年历史,病因不明。英国有10例新发现的克-雅氏症患者,是因吃疯牛肉、牛脊髓引起,造成全球恐慌。克-雅氏病即人间疯牛病,是致命性海绵状脑病,初起时心情压抑、个性改变、运动失控,由不可逆的进程导致痴呆,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神经错乱致死。英国科学家警告说:疯牛病致死人数将以每年30%的速度逐年上升。
人类感染疯牛病,通常是因为食用疯牛病肉及其制品,特别是从脊椎剔下的肉(德国牛肉香肠多用这种肉制成);某些化妆品使用的动物原料成分,可能含有疯牛病毒。有观点认为疯牛病变异成人类疾病,是环境污染造成金属锰含量超标所致。最严重的是,疯牛病无药可医,一旦发现,只能宰杀、焚化深埋。还有看法认为,焚化并不能杀灭疯牛病毒,灰烬中的“痞朊”仍可能继续散播。
疯牛病成为社会问题
2007年10月,欧洲陷入新一轮疯牛病危机。疯牛病有潜伏期,只有超过30月龄的牛才能被确诊是否患有疯牛病。欧盟各国约有700万头两岁多的存栏牛,实施普检,实非易事。欧盟委员会估计,第一年只可能检测200万头牛。禁用动物骨粉做饲料也有难度。有些成员国不赞成这一决定,很难禁止牛农继续使用动物骨粉。
经济负担也是巨大问题。为应付疯牛病危机,欧盟动用12亿欧元用于收购被宰杀的牛、补贴牛农损失和检测疯牛病,由于疫情蔓延,预算增至30亿欧元。疯牛病危机使欧盟面临多重压力。一方面,公众对疯牛病的恐惧很难消除,消费者的不满呼声越来越高,在一些成员国已经导致政府部长引咎辞职,迫使政府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萎缩,牛农损失惨重,要求欧盟和成员国政府保护其利益,种田农户也提心吊胆,担心欧盟为应付疯牛病而减少对他们的贴补。
罪魁祸首是痞朊:流氓蛋白质
300年前,人们发现了羊的“瘙痒症”。病羊动作失调、站立不稳、烦躁不安、奇痒难熬,瘫痪死亡。1947年发现水貂脑软化病,与羊瘙痒症相似。以后陆续发现马鹿和鹿的慢性消瘦、猫的海绵状脑病。1960年代,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卑斯用放射处理破坏DNA和RNA后,发现其组织仍具感染性,断定羊瘙痒症的致病因子是不含核酸的蛋白质。这种推断超出当时的一般认识,也缺乏更有力的实验支持,因而不被认同,被斥为异端邪说。
疯牛病的爆发,推动了关于痞朊的研究。1997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因发现传染性蛋白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普鲁辛纳发现,这种畸形蛋白质不仅存在于牛的神经和淋巴组织,也存在于肌肉中。他们在实验动物肌肉组织中收集到大量畸形蛋白质,希望进一步确定它们是否是在动物肌肉中自然形成的。将疯牛牛脑注射到小鼠的脑中,250天后小鼠就出现疯牛病症状。
英文prion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中文译名,如朊毒粒、朊毒体、蛋白感染子等,是分子量在2.7万—3万的畸形蛋白质颗粒,能在人和动物中引起传染性脑病(TSE),具有极强的“教唆”能力,故可称为“痞朊”即“流氓蛋白质”。其与病毒的差异在于prion中不包含核酸,能抵抗各种理化作用,传染性极强。由于结构简单,“痞朊”的复制传播比细菌、病毒更快。从这样的意义上考虑,prion的确是具有极强教唆能力的“流氓蛋白质”。
从术语命名的角度看,“痞”字古已有之。一是病症名。《玉篇·疒部》:“痞,腹内结病。”二指痞子、坏人。如痞棍、文痞、地痞。相当于英文单词ruffian,流氓。将prion译作“痞朊”,解释为“痞蛋白”即“流氓蛋白质”,兼有音译和意译两重特点。“痞”字古已有之,用于描述疾病,可以恰当地表达其虽无核酸却能教唆传播、危害人类的性质。这种性质不仅存在于蛋白质尺度的微观世界,导致疾病;在宏观社会活动中也有表现,如害群之马的行为方式。
为确保机体正常运行,生命体细胞需要通过各种层次的“质量控制”来识别、纠正、防止错误折叠的发生。这种控制机能被“痞朊”掌握,便是“流氓当道”,正常的“好”蛋白质行为受阻,除非接受“教唆”成为痞朊,才能畅通无阻。换言之,宏观社会也可能感染“疯牛病”或其他“痞朊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