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废名研究缔结的情谊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9 16: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出生于废名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这里是一片文化热土,它既是中国禅宗的诞生地,又是黄梅挑花、黄梅戏艺术的起源地,还被誉为“文化之乡”、“诗词之乡”、“武术之乡”。我自幼就听过有关禅宗、岳家拳、逃水荒唱戏的故事,也听过关于废名的轶闻。对这些我都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废名”,在我少年的心里仿佛成了一个梦!
  直到2000年,我才开始接触废名的诗文,并在黄梅县范围内搜集、整理有关废名的资料,可惜所得极为有限。2002年底、2003年初的时候,我勉力写了一点关于废名的文字,交到学校的废名文学社。可以说,这是我研究废名之始。
  2003年暑假,因祖父梅岭春的介绍,得识黄梅文史研究者黄石远,又经黄指点,拜访了“废名在黄梅的得意门生翟一民”(废名哲嗣冯思纯语)。翟老告诉我,我们县近年才开始重视废名,并印了一本《废名》。那几次拜访翟老,我得以亲承翟老謦欬,对废名获得一些更为生动具体的了解,并从翟老处得知武汉大学陈建军教授在着力研究废名。2003年的最后一天,已经在武汉求学的我,贸然地致信废名研究专家陈建军(其时,陈的《废名年谱》刚出版)。不久,收到陈老师的回信,这给我极大的鼓舞。我关于废名最早的正式文字《〈妆台〉及其它》,即是我们初识时陈老师约我写出的,这也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那时,我对止庵老师的文章尤为崇慕。我常常揣摩他的文章,受益匪浅。我最早的几篇关于废名的文章,尤其受了他的影响。至于后来,性灵渐失,遁入考据一途,实是受了陈建军老师的影响。某一日,于冥冥中思考着过往,我才不无感慨,认为自己有必要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废名诗文本身,写出自己的“华章”来。
  这样,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有一种找到“同道”和“老师”的感觉。在之后的废名研究道路中,陈建军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我虽未入陈师之门,却受到不一般的照顾,他待我若入门弟子,却又戏称我为小弟。我的废名研究,倘若也算一个园地的话,那么我也可以借用废名在《〈竹林的故事〉自序》中的一句“我自己的园地,是由周的走来”来说明这一事实。
  我的新书《关于废名》中,不少文章都有陈建军、止庵二位老师的改动痕迹,附录的《废名生平著作年表》、《废名研究资料索引》中的内容则多是陈建军老师提供的,或依据其《废名年谱》并根据我们发现的新史料录入的。
  止庵老师在《也谈〈废名讲诗〉的选编》一文中说:“冯(思纯)君为废名哲嗣,近来致力于整理出版令尊作品。陈(建军)君多年从事废名研究,有《废名年谱》行世。眉睫则是热心介绍废名的年轻学人。三位与我或曾谋面,或尝通信,可以说彼此都是‘废名一派’。”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在废名研究领域相互沟通、交流的现实。《关于废名》一书由冯思纯、陈建军二位老师作序,止庵老师作跋,可以说也承载着我们在废名研究道路上的情谊,尤其体现的是他们对我这个后辈的关爱和照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