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数字鸿沟:“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9 15: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丁开杰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3期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被认为是识字和计算能力之外需要掌握的第三种基本技能。然而,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一定意义上加剧了已有的贫富差距,带来新型的“社会不平等”,形成了“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由于国家、地区、行业和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于是这就产生了信息落差、知识分隔以及信息分化等问题。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将数字鸿沟看做对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种威胁,积极寻求反数字排斥的办法。按照技术—社会范式,数字融合是通过反社会排斥来消除数字鸿沟,从而实现社会融合的行动和过程,这不仅包括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使用,还意味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文化要素,确保受到社会排斥的人能够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去拓展其功能,提高其赋权能力和获取更好生活的能力。许多国家制定了数字融合战略,其中加拿大、英国和美国都相继提出数字融合战略来治理数字鸿沟。
  借鉴世界各国的数字融合战略,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应该以遭到数字排斥者为主要对象,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内容,通过公私合作伙伴方法来消除“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的数字鸿沟,实现数字融合。
  具体而言,中国数字鸿沟治理的主要对策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政府应该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加大信息公开程度,扩大弱势群体的公共参与,保障公民的“数字权利”。其次,推动志愿者、非政府组织、社区等力量的社会创新,倡导他们参与数字鸿沟治理,为弱势、边缘及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提供信息服务。第三,企业应重视其社会责任建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方面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扩大企业服务的客户群。第四,应当开展全社会的开放对话,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建立公私合作伙伴关系,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最后,全球化时代的数字鸿沟治理离不开国际合作,我国应争取国际支持,学习他国经验,借助外力加快数字鸿沟治理进程。(杨玉珍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