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份期刊与一个学派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9 15: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就“文化哲学”名栏建设访《求是学刊》执行主编李小娟

  《求是学刊》“文化哲学”系列研究专栏已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首批入选专栏。正在形成中的“文化哲学”学派与《求是学刊》的名栏建设具有深刻的同构关系和历史渊源。就学术发展的这一模式和经验,本报记者访谈了《求是学刊》执行主编李小娟。

  记者:你们是1992年率先在期刊界推出“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学术研究专栏的吧,首先请你对“文化哲学”的概念作一个简洁的概括。
  李小娟:文化哲学是要把对人及其世界的形而上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的文化历史批判结合起来,为的是彰显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这一领域的开拓者衣俊卿教授认为,文化哲学不是关于文化现象非反思的、一般的描述,而是关于各种文化现象内在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理性反思;文化哲学不是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部门哲学,而是内在于哲学研究各个领域之中的一种哲学范式。它特别强调文化哲学的理论定位,最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理解范式;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解释模式。

文化模式的转型与学术范式的转换
    
  记者:显然你们是有问题意识贯穿在办刊模式中的,不仅敏感地抓住“不断生成的常新”的文化哲学问题,而且持续地为新思提供了可以依托的精神家园。
  李小娟:学术与学术传播要传达文化启蒙的意蕴。《求是学刊》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确立了以“唯实、求是、图新”为宗旨,以“开放、创新、超越”为理念,以推动学术研究、促进文化发展为己任,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的办刊理路。同时我们还提出以内涵建设打造学术精品的具体举措,力争办出品位,办出特色,把突出刊物的前沿意识、主题意识作为提高刊物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种办刊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对国内处于新生状态的文化哲学研究予以了观照。我们在1992年第1 期首开栏目时写了一个“编者按”:“邀集跨世纪的一代青年学者从哲学、文学、科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大视角对人类精神作回顾与前瞻,作广义的文化哲学的透视,力图揭示世纪之交人类精神演进的新态势、新发展和新突破,以迎接人类精神和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这一领域的很多研究学者可以说都与《求是学刊》结下了不解之缘,都是经《求是学刊》将他们的学术思想以至学术精神传播给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作为一种理解范式,文化哲学以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型和新文化精神的重建为己任,着重于对现代人的文化启蒙,在生活世界中推动一种健康的新文化精神和新文化模式的生成。可以说,共同的学术追求,才使得文化哲学研究与《求是学刊》碰撞出理性的火花,并一发不可收拾,在繁荣学术、促进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可供借鉴之路。
  记者:从开栏的“编者按”中可以解读出一种开放性的思路,正如作为关于人和文化的总体性理论,文化哲学研究试图开拓贯穿于所有哲学领域的大哲学视野。
  李小娟:开放和问题意识再一次让《求是学刊》与文化哲学研究找到了契合。这种契合促成了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从萌芽走向成熟,而文化哲学也成为一门显学。我们并不满足于对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状况一般的跟踪反映,而是积极主动挖掘文化哲学研究中真正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有意识地引领文化哲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具有特定范式的学术流派。因此,我们先后设立了几个子栏目,准确地捕捉到了各个时期文化哲学研究最为紧迫的课题,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哲学不断前行。
  比方说,“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是《求是学刊》最早开辟的“文化哲学研究”栏目,它代表着文化哲学的总体研究。回首20世纪最后10年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从作者队伍的组织到论文选题的确定都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策划,在这一栏目中已经发表了包括著名学者高清海、孙正聿、衣俊卿、邹广文、王南湜等40余位学者的50多篇论文,涉及文化哲学研究的各个主要方面,并且提出了许多很有深度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哲学:跨世纪的思考”记录了上世纪末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是那一时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缩影。
  而“文化哲学: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专栏的开设填补了哲学界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深刻指出的那样,要使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走向深化,一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文化哲学的研究走向现实的或实践的层面。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任务绝不只是建立一种或几种系统的文化哲学理论体系,而是要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现有文化模式的深刻转型,促使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的理性的、契约的、多元的、创造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生成。要完成这一任务,文化哲学研究就不能停留在纯粹理论层面上,不能把新文化精神的建构理解为外在地灌输给普通民众某种现成的文化观念,而应当回归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从人的现实生活中挖掘新文化精神的萌芽,发挥文化哲学的文化启蒙功能,把自觉的文化精神同民众的新文化要求结合起来,在生活世界中推动一种健康的新文化精神和新文化模式的生成。正是这种问题意识,使《求是学刊》在推动日常生活批判这一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构上再次走在了学术研究的前沿。
  在随后开设的“文化哲学:后现代主义研究”、“文化哲学:全球化的文化反思”,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开辟的“文化哲学:现代性研究新视阈”等系列专栏,《求是学刊》以其开放的精神将目光投向国际,视角的多元格局更显突出,交叉学科的大文化思考尤为繁盛。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学术范式的又一次转型,也就是说,对现代社会的观察和反思从经济、政治等层面向文化层面转换。

以特色栏目提升期刊整体品位
    
  记者:看来必须从文化的视角介入才能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社会的独特性质,这种研究视角的提出为哲学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的生长潜力。从你们的具体做法来看,问题意识是提高刊物品位的一个重要途径,以特色栏目带动期刊整体发展是一种值得借鉴的经验。请再结合具体的编辑实践谈谈文化哲学栏目的影响。
  李小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动态的,这就决定了文化哲学研究将始终是“在生成的途中”。《求是学刊》正是“在生成的途中”,积极地进行一种范式的探索。
  17年来“文化哲学研究”系列专栏组织百余名作者撰写论文177余篇,栏目所发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带动和引领了国内文化哲学研究的潮流,使一批文化哲学研究者,如丁立群、邹广文、李文阁、邹诗鹏、艾秀梅、洪晓楠、于文秀、陈树林等更加成熟。据不完全统计,该专栏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104篇次。
  可以说,“文化哲学研究”系列专栏不仅见证了文化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办刊人也是这一历程的亲身参与者和主要推动者。1997年,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依托该中心,《求是学刊》不断增进“文化哲学研究”专栏的理论深度,扩大该栏目的学术影响。“文化哲学研究”系列专栏的创办者衣俊卿教授本人就是文化哲学理论的最初创建者。由衣俊卿教授担任主任的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是目前中国哲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学术中心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界最集中、最自觉地探讨文化哲学的中心。20世纪90年代初,衣俊卿教授开始提出并逐步建构以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表现形态的中国文化批判理论。近年来,围绕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和日常生活批判,以及一般文化哲学理论,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的研究梯队,承担了一系列研究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中心目前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仅三年就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论文79篇,在研科研项目32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次。
  “文化哲学研究”专栏在大力推动文化哲学研究的同时,也成为集中展示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成果的平台,促进了该中心的学术研究,推动了文化哲学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而“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更成为“文化哲学研究”专栏的坚强理论后盾。
  记者:最后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期刊与学术发展的相互关系,这对期刊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
  李小娟:《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专栏的成功与文化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证明了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动发展的。学术期刊在扶植和培育学派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学术期刊的社会功能来看,学术期刊首先应是传播学术成果,这可以说是学术期刊的表征。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学术期刊应该承载着学术进步、学术创新与学术反思的社会功能。其对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创新应该具有一种引导功能。从这一意义上说,学术期刊不应仅仅是学术成果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术思想的引导者、学术研究的推动者。学术期刊应该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的心态、多元的视角,积极培育新思想,促进学术争鸣、理论创新的展开,以推动学术进步,促进学科发展。正是学术期刊的这一社会功能,才能促进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发展。反之,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学科建设不断深入,会进一步带动学术期刊激活思想,为繁荣学术发展进行深层次的理性反思。
  文化哲学研究的方兴未艾和学派的形成与《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专栏从创立到成为“名栏”,是学术期刊与学术流派从碰撞到蜕变再到超越过程的完美结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术期刊追踪学术前沿的心路历程。在《求是学刊》不断超越的道路上,我们看到的是更深层次的理性反思和范式的探索与重构,比如,整合学术资源,尝试着跨学科、多家学报联合组稿;确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力图形成一种全球氛围内的文化对话、交流与整合机制;以“文化哲学研究”的名栏效应强化和带动其他栏目创名栏的意识,从而推动刊物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