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思考“差异”的20世纪法国哲学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7 12: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法国“差异”哲学并不是要让“差异”取代“同一”,而是要恢复“差异”、“异者”、“他者”的正当地位,把属于“差异”的一切还给“差异”。“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前者“同化”后者,或者后者“异化”前者。?

  作为所有概念对立的源头,“差异”无疑是20世纪西方哲学少数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尽管“差异”未被列为亚里士多德、康德意义上的范畴,但它仍与“同一”共同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概念对子,只不过它在20世纪法国哲学中承载的使命,却是以往大多数哲学家所始料未及的。“差异”被法国哲学家们用来批判“人类学主体主义”(福柯)、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抨击“表象主义”(德勒兹)、拆分“宏大叙事”(利奥塔)、构建“他者”伦理学(列维纳斯)、沟通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利科)。正是在这一意义上,20世纪法国哲学主要是“差异”的世纪。
  传统哲学也谈“差异”,却往往是在“同一”的名义下来进行的。用“同一”来统摄和包容“差异”,旨在消除“差异”而趋于“同一”。这不仅没有做到求同存异,反而是求同去异。思辨理性主义传统探讨“内在实在”之最根本的特征,或者研究用来叙述“内在实在”的最基本概念。虽然理性主义者对“内在实在”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不外乎是“理念”、“本质”、“精神”、“绝对”之类超越感官知觉。尽管笛卡尔的“我思”、康德的“先验统觉”、黑格尔的“实体”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一种“同”的主体,都起着推演、改造、构建、归并甚至奠基对象的作用。
  20世纪法国哲学要打破理性主体“一统”哲学天下的僵死局面,通过注入“差异”元素、展现“差异”场景,甚至高举“差异”大旗为西方哲学带来勃勃生气,开创并捍卫西方哲学的多元话语格局。于是,通过读解柏格森的Durée et Simultanéité、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福柯的Folie et Déraison、德里达的《书写与差异》、德勒兹的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利奥塔的Le Différend、列维纳斯的Autrement qu’être ou au-delà de l’essence和利科的Soi-même comme un autre,我们有幸见证了法国“差异”哲学的辉煌及其为世界哲学带来的新鲜活力。
  柏格森的“绵延”改变了传统哲学的“差异”仅仅关涉“空间性”,而无视“时间性”的局面,建立起有别于传统哲学的“科学形而上学”。萨特的“反思前的我思”,以及“自为的存在”之“虚无化”运动,旨在消除先验自我,并驳斥唯我论。鉴于近代经验论和理智论对意识的重视不是不足就是过头,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把意识理解为“我能”,聚焦于“我—他人—世界”系统中用身体进行知觉和意向的知觉主体,模糊主客体、反省与非反省之间的界限,超越近代经验论与理智论的对立,撕裂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织就的网罗一切“差异”的“同一”之网。
  “差异”哲学反对理性形而上学及其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如果理性是“同”,那么“非理性”就成为“异”。“同”同化“异”,甚至驱逐“异”的结果,就是理性的“独白”与恶性膨胀。福柯明确拒绝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诉诸话语主体、伦理主体或是实证主体来批判以往的人类学主体主义和先验主体哲学。如果“言语”是“同”,那么“书写”就成为“异”。德里达的“论书写学”通过把索绪尔语言学的“差异”注入胡塞尔的“观念性”,来批判“在场”形而上学。在德里达那里,“延异”就是差异及各要素相互结合的间隔性系统活动,是时空的原初构成,是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意义与直觉、文化与自然等概念出现对立之前的时空交织的差异区域,是用以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的工具。如果“表象”是“同”,那么“生成”就成为“异”。德勒兹的“概念”哲学展现的是概念的组成要素的异质性存在。德勒兹抨击传统哲学的表象主义运用超验性、相似性、否定性和类比策略来同化“差异”,使其不能真正“差异化”。德勒兹通过习惯、记忆和生成这三种时间,来综合思考“差异”本身的差异化过程。如果“宏大叙事”是“同”,那么“小叙事”就成为“异”。利奥塔拒斥对人类思想进行“罗马军团式的”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同化”规划,质疑“共识”,摒弃话语霸权,维护“歧见”。
  法国“差异”哲学还试图克服传统目的论伦理学与义务论伦理学、境遇主义与普遍主义之间的张力,甚至构建出“他者”伦理学。如果自我是“同”,那么他者就成了“异”,成了“我”所不可同化者。列维纳斯质疑胡塞尔现象学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归结为主客体认识关系,指责海德格尔存在论把存在者化约为存在,把异者归为同者。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看来,“他者”优先,“他者”至上,“我”要随时听从“他者”召唤,并无条件地向“他者”负责。此外,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则通过语义学迂回和纳贝尔意义上的“反思哲学”的中介,旨在实现对我思哲学与反我思哲学、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亚里士多德目的论与康德义务论、海德格尔存在论与列维纳斯伦理学的辩证综合。
  法国“差异”哲学并不是要让“差异”取代“同一”,而是要恢复“差异”、“异者”、“他者”的正当地位,把属于“差异”的一切还给“差异”。“同一”与“差异”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前者“同化”后者,或者后者“异化”前者。他们思考的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作为差异的差异”问题,而不是黑格尔的“作为绝对概念的观念”问题。这种注重多样化、差异化的思考,倡导多元的哲学话语格局,旨在激发哲学勃勃的生命活力,还原其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