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梵文、巴利文专家。著有《印度古代文学》、《印度古代文学史》。图为黄宝生为学生讲授梵文课程。
王邦维,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梵语文学、梵语与汉语佛教文献、印度和中国佛教史、中印文化关系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我认为梵文不是绝学,它作为一个学科不会走向消亡。梵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很多珍贵的文献、典籍以及印度传统文化都是以梵文这种语言形式保留下来的,因此我们的研究也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学、古代历史等领域。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有很密切的联系,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中国古代文献里保留了大量从印度古代语言翻译过来的佛教经典,研究中国文化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也十分必要。中国人学习梵文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可以说梵文是中国人最早学习的外语。
梵文作为一个学科,有它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这一点不必担忧。在全世界的一流大学里,都在进行这个学科的研究,比如哈佛、牛津、剑桥等等。梵文本身不同于经济、工商管理等热门学科,它就像熊猫一样,本身的生存能力比较弱,数量不多但很珍贵,这个学科不会有很多人研究,不会有很多人关注,这很正常。我并不认为它面临危机,从事梵文研究的人数本来就很少。 1946 年,北大新设东方语言文学系,胡适与汤用彤聘请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季羡林先生做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的教授并担任系主任。1948 年,在印度学习过的金克木先生从武汉大学来到北大,进入东语系。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季羡林和金克木二位先生,是东语系梵巴专业仅有的两位教员,这并不妨碍那一时期的印度研究就在那时产出了一批宝贵的研究成果。与那时相比,现在在北大的教研人员有七八个,数量并不算少。全国从事梵文研究的人员大概有不到二十个。北京大学东语系的“印度语言文学”硕士点、博士点是全国最早设立的一批,近几年学生数量多了一些,今年有八名本科生,两三名硕士生和两三名博士生从这个专业毕业。我们的学者近年来出版了一些研究专著,也有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总体来说,这个学科还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