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华,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著《贝叶文化与民族社会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生葬志》等书。
准确来讲贝叶经从研究到现在才经历了十多年。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版了《贝叶文化论》,该书收集了早期研究贝叶经的一些文章。2000年,云南省和浙江大学开展了一个名为“云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的合作项目,其中一个子项目是贝叶经的研究,从此以后贝叶经的研究才进入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阶段,参与人增多,成果也更多。也就是从那时起,西双版纳州政府开始专门组织学者进行研究,并委托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这套书共一百辑,现在已经印刷完成了六、七十辑,到明年会全部印完。2001年,西双版纳州政府和云南大学联合组建了贝叶文化研究中心,迄今为止已组织召开三届全国性的贝叶文化研讨会,每一届都出版一本论文集,大约有两百多篇文章。贝叶文化的研究者分布广泛,海内外很多学者都感兴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西班牙官员也曾来参加过贝叶文化研讨会。将于明年四月份召开的第四届贝叶文化国际研讨会,预计邀请150位国内外学者。
贝叶文化研究的作用很大。第一,塑造了民族精神,调动了民族积极性,增加了自豪感。同时也加强了与东南亚、南亚,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斯里兰卡这些国家的友好交往,因为贝叶经在这些国家都存在,甚至有些贝叶经的内容完全一样,它像文化纽带把东南亚、南亚各国联结在一起。其中,泰国清迈大学所藏的贝叶经在数量上超过我们,那里的研究手段也很先进,采用了数字化管理。第二,促进了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很多旅游文化产品的素材、风格都是从贝叶经中提炼出来的。第三,对研究中国宗教史很有帮助,因为贝叶经记录了佛教初期的情况,为研究宗教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最后,贝叶经体现了一种和谐文化,第三届研讨会的主题就是“贝叶经中的和谐文化对傣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贝叶经中宣传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上面有关于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实现心理和谐等内容的记载。
但是,贝叶经的研究还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是研究经费不足和人才短缺。像《中国贝叶经全集》的出版就费尽周折,需要好几百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在西双版纳州政府和人民出版社共同支持下才得以出版。而每次研讨会后出版论文的费用更是个大问题,贝叶文化研究中心这几年虽然连续申请到三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但得到的支持力度还是太小。另一方面,贝叶经上的文字是“老傣文”,由于现在通行的是“新傣文”,一般年轻人已经读不懂了,只有傣族的老知识分子才能读懂。有些“老傣文”中还穿插了印度的巴利文,能读懂的人就更少了。所以亟需培养一些年轻的、能读懂方言的人才,这是最重要的。
贝叶经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就像敦煌古迹一样,不能得到重视是非常可惜的。再过几年,老知识分子,特别是傣族老知识分子去世后就更无法挽回了。去年几位台湾的大学校长来到中心,我把保存的贝叶经拿给他们看,他们都感叹不已,觉得这是国宝,要好好保护、发掘、利用起来。我很希望关于濒危文化的研究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国家能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抢救、保护、研究这些文化宝藏。1950年,受邀进京的傣族“头人”将贝叶经作为礼物献给了毛主席,可见它在傣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同样,贝叶经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是非常光彩夺目的,它的光彩现在已经发出了,但是照耀到的人不多,我希望它能照到更多的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