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7 14:0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钱穆先生晚年著述《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以下简称《论衡》),是《中国学术通义》(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9月版)的姊妹篇,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12月出版。1986年5月,岳麓书社出版了简体字版。
  晚年钱穆带着高度自觉的文化使命感,在反思五四以来“西化”思潮的基础上,面对一切学术“有西方,无中国”的现代化弊病,在本书中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中华民族是靠西方的“民主自由”维系,还是靠自身的“民族精神”维系?另一是中国学术是以“全盘西化”求发展,还是在“民族传统”基础上求发展?钱穆的答案是后者,即“乃必回就中国以往之旧,主通不主别”。(《〈论衡〉序》)这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作者从宗教、哲学、科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艺术、音乐等12个方面,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此种思想。
  文中论及文学的民族精神,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根植于“心”,是人的性情和生命的言语表达;中国文学表征于“文”,“言而文,谓之文学”,“文章之学,乃称文学”。(《论衡·略论中国文学》)论及史学的民族精神,钱穆认为“史学、人文学重在心”,“中国史取人之宏,教人之深”,故与文学相通,因而常常会以“文史”并称。如果要“深切体会中国民族精神与其文化传统,非治中国史学无以悟入”。(《论衡·略论中国史学》)论及哲学的民族精神,钱穆是透过“仁”来把握中国哲学精神的,“然则只一仁字,乃成中国两千五百年来一项共同思想,共同哲学”。它不仅表现在哲学上,而且也表现在“一切学”之上,“如史学,如文学,如艺术,为一书法家,为一画家,皆如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共同传统”。(《论衡·略论中国哲学》)
  钱穆从民族文化立场出发,以西方文化为参照,从12个学科角度分别探讨了民族精神问题。他认为,中华民族要靠自身的“民族精神”维系,中国学术也要在其“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今天读来,仍然给我们很多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