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06年以来,南开大学已有168名不合格博士生遭淘汰。我以为,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这篇报道中有“两多”,也就是在不能拿到学位的博士生中,一是文科生居多,二是缘于论文质量不达标者居多。这“两多”,与笔者平时的感触完全吻合。
不可否认,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成绩巨大。目前,在社会各界,具有博士学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大都在本行业发挥着骨干作用。但是,毋庸讳言,这其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
就笔者接触较多的文科博士毕业生而言,他们中的一些人,居然连一封得体的信函都写不好,讲话时连基本的意思都表达不清楚。再说博士论文,就笔者的阅读范围而言,至今还没有发现哪篇博士论文没有硬伤!这么说吧,某些博士生导师,原本就没有达到真正的博士水平!
然而,这些人也都堂而皇之地戴上了博士帽,而且自骄骄人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难怪有人极端化地说:现在的博士生,差不多成为了过去北京的冬储大白菜,都烂街了!
至于说贯穿于博士生从招生到毕业全过程的荒唐事,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这里,不妨对照一下东邻日本的情况。据日本文部省的调查,2005年,日本平均取得博士学位的比例是42.7%。相对于理工农医类学科,人文学科的博士学位获得率仅为7.1%,社会科学类仅为15.2%。显然,相对于日本,我国的博士学位授予率已经高得惊人。难怪有人这样说:中国是世界上博士授予率最高的国家。是不是这样,笔者不敢妄言。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应该严格限定条件。但不管怎样,我国(特别是文科)博士授予率偏高,是不争的事实。这必然导致博士学位贬值。
应该说,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也就是人才的生产过程。既然是生产,当然必须生产合格产品,当然就得淘汰不合格产品,不允许伪劣假冒。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但是,由于博士生培养牵扯到一个人的前途,牵扯到这个人的家庭,牵扯到导师的脸面和利益,牵涉到学校的门面与荣誉,于是,问题便变得复杂了,所有的代价与成本,也就只能由社会去买单了!
但是,长此以往,社会显然负担不起。这就像三鹿奶粉一样,一旦来个总爆发,受损的将不限于某个单位,而是整个社会与国家。
所以,南开大学等高校敢于在博士生毕业问题上动真格的,揭盖子,而不是捂盖子,笔者认为是大大的好事!我们应该为这些高校的做法叫好!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鼓励高校这样做,适当地予以表彰或奖励!
当然,一些年轻人的前途会因此受影响,这些学生的家长会因此而痛心!但是,情感毕竟不能代替冰冷的原则,而“原则”才是更大的人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