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读者来信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30 14:5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教授才是“副科级”?

  近来,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术机构反映,一些学术机构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造成许多没有行政级别的教授、副教授被确定为科级乃至副科级,引起科技人员的不满;同时,同样是学术机构,有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有的不参照,退休人员的工资差别很大,造成政策上的不公平。
  根据规定,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要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2.使用事业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事实上,一些学术机构就其职能而言,没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但这些部门却使用事业单位编制,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学术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1.将学术机构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变相扩大了国家公务员队伍,影响正在进行的机构改革。2.不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学术机构,要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很可能会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3.根据目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文件规定,一些教授、副教授被套改成科级或副科级,而按照《公务员法》规定,博士生一般被确定为主任科员,也就是科级,于是,当了多年的教授、副教授,又同自己的博士生成了一个行政级别。(冀星? 中国工程院)


“虎文化研究”给我启发
???
  贵报7月16日历史学版的三篇文章分别从物种、文献和器物(岩画)的角度谈了观点,看后觉得很受启发。传统意义上,文献、器物和风俗并称三大史料,而选取“虎”这种动物,来探究还原历史的方法值得称道,是史学方法的创新。
  以虎文化为切入点研究历史,可以大大拓展史学研究的领域,催生新的研究热点和产生新的学科。因为虎文化在中国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功臣和武将的象征。如《汉书》“武贤父子,虎臣之俊”。再如京剧《空城计》的唱词“两国相逢龙虎斗”,也有“龙迈虎步”的唱词。
  另一方面,虎作为新材料被正式纳入学术研究中,可以弥补宏观历史研究中存在的“大历史”弊端,即史学研究者日益注意到大文献,而缺乏生动具体的原始材料。虎,长期存在于人的印象里,如关于新疆虎和岩画中的“虎”,再如《山海经》里关于“白虎”、“文虎”的描写。史料因为具有原始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而生动和丰满。(北京读者? 任国征)


不必“妖魔化”乡镇干部

  2009年3月,我们在河南驻马店一乡镇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乡镇运作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与社会多数人想象的“乡镇干部妖魔化”的状态大相径庭。调查表明,由于当前政治体制的格局,乡镇的运作仍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给乡镇干部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乡镇干部往往通过各种“求生术”向上应酬、向下转嫁任务。
  乡镇处于压力型体制格局之中。当农业税费取消之后,加之乡财县管政策的实施,乡镇几乎没有了自主性。它就像海洋上无方向感的一叶小舟,任何一阵风吹过来都会改变其方向。在乡镇,这一阵阵风就是上级布置的一个个任务,这些任务落实到乡镇即转化为中心工作。
  其实,很多乡镇干部也想做一些事情为老百姓服务,但没钱没有资源的现状截断了乡镇干部的行动之手。 另一方面,一批想在工作岗位上认真“干一番事业”的年轻大学生,一想到仕途无望也就动力不再。按乡里的干部升迁惯例,当一个大学生到乡镇来了以后,一般得用20余年才能够“熬”到一个正科。
  由于没有资源,无自身的主体性,于是乡镇在自身的发展上并无战略上的整体考虑,而只是作战术上的应对。于是,乡镇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抬头向上看”。同时由于经费不足、行动能力有限,乡镇的行动逻辑往往就是不触底线——不落后,不拖后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狄金华?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