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发布《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建设的力度和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强化,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明显改善,但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还存在三大问题。
经费投入不足现象依然存在
近几年,国家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范围。据悉,2008年秋季学期,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有近1.78亿城乡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近1.5亿农村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1100万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
《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指出,教育经费短缺和教师素质差仍然是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两免一补”后出现的新问题。首先,农村义务教育受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高等学校在教育总支出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而农村初级中学和农村普通小学的支出比重则不断下降。其次,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后,债务问题依旧困扰中西部农村地区学校。
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四川仍有20亿遗留债务,仍然有大量危旧校舍无力整修,代课老师月收入仅为300—500元;实行“两免一补”后,原来由学杂费中开支的教师津贴被取消,上级补助的资金不能完全弥补以前的收费,教师的实际收入反而下降、“三险一金”缴费落实不到位、办公经费明显不足。提高教师待遇和校舍维修经费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收入低与教师质量差形成恶性循环。
非均衡发展现象突出
《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指出,义务教育非均衡首先表现在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其次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区域不均衡。
我国农村和城市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29%,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1%。尽管2005年以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但是由于县级财政能力的持续弱化,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从农村义务教育自身来看,区域差距也相当大。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造成地区间义务教育的数量、质量差距也越来越大。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待破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他们的子女要么随行,成为“流动儿童”;要么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
《中国改革跟踪报告(2009)》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突出问题是“流动儿童”的公平教育。这一问题在中西部农村也存在,但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问题更显突出。各地对本地居民的均衡教育认识比较充分,但对“流动儿童”提供公平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认为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的责任应该由劳动力输出地政府承担。其实,实现农民工子女就地义务教育,是实现农民工转换身份不可缺少的基础,是城乡统筹的基础。前几年,有关部门就制定了关于“流动儿童”的暂行办法,但收效甚微。严苛的入学条件和高昂的“赞助费”是将农民工子女挡在城市公立学校门外的两道门槛。而对于私立的“流动儿童”学校,当地政府要么放任自流,采取不管政策,导致学校不规范、教学质量差;要么统统取缔,使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另外,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并没有成为“流动儿童”的条件,而是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会有较大的增加,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殊路径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会在今后大规模持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在重庆、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等省市,“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当地儿童义务教育的重大问题。因为“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顾,而祖孙辈的年龄相差43—70岁,且这部分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辍学率较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