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当今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主题的理论表达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30 09:3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为解决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应运而生的,是系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规律的科学。这一理论体系是以我国近现代的整个历史发展为客观依据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波澜壮阔的实践为其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正确认识和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水平。迄今为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分别以这三个基本问题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比较系统地初步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新的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完整的逻辑形式反映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今时代的主题。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该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在更具体的层次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形式和发展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效率与公平等,是人们在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一些矛盾关系的反映和概括,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重要环节。以上四个层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和精髓、重要基石、主要内容和基本范畴,蕴含着对当代中国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正确解答,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科学体系。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仅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而且是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以其严格的科学性、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是我们顺利完成改革开放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严格的科学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并以严整的逻辑形式加以科学的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理论工作者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和后继者的观点和思路,经过潜心研究、加工,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以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强烈的现实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从实际出发,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形成新思想、新观点,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尊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首创精神,尊重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要求,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坚持实践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对发达国家发展面临的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确定我们党的路线、纲领与方针、政策。
  高度的开放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严谨而不因循守旧,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用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这个理论体系面向实践,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伟大实践中获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理论源泉和发展动力;它面向世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又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它面向未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党一贯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既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要求用它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又反对把它绝对化、教条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就为我们正确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下,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任重而道远,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能够经受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深化攻坚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