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神话”转向神话中国”
叶舒宪? 来源:《百色学院学报》2009年1期
将神话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现代学术史上的语言学转向,已经是人文学界里大家耳熟能详的常识,而神话观变革所带来的神话学转向,却远远没有得到多数人的重视。“中国神话”概念对应的是文学文本,“神话中国”概念则对应着文化文本。“中国神话”概念因受制于汉字书写的历史,目前充其量仅能上溯到甲骨文时代,距今三千多年而已;“神话中国”概念则突破文字的局限,在活态文化传承的民间叙事与仪式礼俗中,在禳灾和治病的讲唱表演活动中,在考古发现的图像叙事和实物叙事中,解读出神话思维,辨识出神话叙事,发现神话意象,时空更为自由。呼吁学界要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不同于以往在古籍中寻找“中国神话”的做法,而是对中国文化做追本溯源式的全面理解。(黄维政摘)
国内城市竞争力缺乏“温柔基因”
张敬伟? 来源:《羊城晚报》2009年4月15日
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计量模型是以“地均GDP及其增长”的“硬实力”为准的。但城市是个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系统,还包括政治文明、文化语境、人居环境等各方面“软实力”的内容。因此,评价城市竞争力,除了刚性的指标数据,也应考察城市的“温柔基因”。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温柔”,看它能否让城市居民感受到现实的福祉。这里提到的城市居民,既包括有户口者,也包括常住外来者。以此标准衡量中国城市,尤其是竞争力靠前的深、沪、京、穗等一线城市,户口藩篱较之二线三线城市更甚,其温柔竞争力的缺憾毕现无疑。同时,在城市管理理念上,我们更多的是“严父思维”而少“母性温柔”。在“严父思维”下,中国的城市治理往往陷入严苛管理的困扰,运动型的环境整治、一阵风的执法很常见,且易出现惯性的城管执法流弊。而事实上,城市是个人性化的系统,其和谐运转还需人性化的宽容。城市有大有小、有富有贫、有老有新,竞争力当然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相较于城市竞争力在刚性指标上的争强斗胜,提出城市的柔性竞争力有现实意义。
(杨玉珍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