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锐颖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30 16: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人能摆脱自欺吗
邓晓芒? 来源:《世界哲学》2009年4期
  自我意识就是把自己当对象看、同时又把对象当自我看的意识,但对象和自我本来是不同的,因此自我意识里面包含一个自欺结构。这种结构从形式逻辑和日常意识来看是自相矛盾的,但从辩证法来理解则正是主体的能动性之源。这种有意识的自欺使人生成为艺术,但也体现了人性的“根本恶”。能够调解这种自相矛盾的只有忏悔,忏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深入的无限过程,只有在这一反思和怀疑的过程中,人性才能越来越真诚。通常中国人认为,只要人“返身而诚”,就能够做到真诚。这里的预设是:人性本善,凡是恶都是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但这一预设是未经反思的,特别是对人性的本质缺乏反省。人的自我(或自我意识)具有摆脱不了的自欺的本质结构,只有正视这一自欺结构,承认它、反思它、批判它,才能在动态中建立一种独立的人格模式。自我批判和自我忏悔是独立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伪善的克星。(韩慧英摘)

“老实”何时成了贬义词

禾刀?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16日

  曾几何时,“老实”由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如今一提起某某人“老实”,立马就会有人不以为然,由肯定变否定,由佩服变蔑视,由学习看齐变敬而远之了。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确需一些人创新思维,勇于面对眼前的各类挑战,但这并不表明,“老实”就应为社会所抛弃。当“老实”沦为社会贬义词时,恰恰意味着社会基本秩序的失范。社会的竞争并不代表可以穷尽一切手段,甚至不惜破坏现有社会规则,如此即便实现了个人所愿,其对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维修”成本更是惊人。而且,“老实”与创造并不相悖,创造在于专业学科,在于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老实”其实就是像许三多那样“一根筋”地认死理,这不仅仅表现为一个人的性格,更表现在坚守社会法治的刚性。因此,一个社会是否推崇“老实”人,某种程度上是其法治水平的体现。(杨玉珍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