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以显性方式评价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出版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30 15:3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部192万字的著作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全面评价,对考察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具有很大价值。
  该报告的研究目的:其一,通过构建期刊评价体系来完善和规范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其二,根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和特点,分析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文状况,修正尚不完全适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但长期以来又应用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部分指标;其三,借助从多方位考察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的指标,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展,加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期刊的规范;其四,通过期刊综合指标,考察客观、公正、全面的给每一期刊科学定位,使各期刊在不同学术层面和范围发挥作用。
  《报告》的主要特点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该体系指标全面,涉及四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学术规范量化指标、期刊被引指标、二次文献转载指标、Web即年下载率指标。涵盖21项二级指标。该指标体系突破了仅以被引数据作为期刊评价指标的界限,指标不仅仅涉及CSSCI产生的客观被引数据,而且还涉及期刊的主观数据(学术规范量化指标)、二次文献转载指标、Web即年下载率指标等。
  指标体系所含的学术规范量化指标包括: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本学科论文比例体现了与所属学科紧密程度和在本学科研究中发挥的作用;本机构论文比例可用来评估高等学校的本机构作者比例之用,以避免高校学报成为本校的学术“自留地”;期刊作者地区分布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面和期刊作者的区域覆盖面;基金论文刊载比例可以考察期刊对学科热点和前沿研究课题的关注程度;有机构论文比例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术期刊的学术规范程度。
  期刊被引指标包括:被引次数、影响因子、被引速率和被引广度。这四个指标在评价期刊中均从某一个方面体现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同时出现在一个指标体系中可以全面并相互补充来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例如,被引次数可以反映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客观学术影响;影响因子反映了期刊近期论文的篇均被引率;被引速率体现了期刊所载论文对学术热点的跟踪程度;被引广度说明一种期刊对其他期刊的影响力。为了细致考察期刊的学术影响,该指标体系还将前三项指标细分了三个二级指标,用于体现期刊的总影响、对他刊的影响和对学科的影响,如被引次数就包括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和本学科论文引用次数。
  二次文献转载指标是指受到学界公认的我国几种重要的综合性文摘刊物对各期刊中论文全文转载的数量统计,本评价体系采用四种二次文献数据: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报刊复印资料》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最后一种仅用于对高校综合性学报的评估。
  Web即年下载率是指期刊在某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当年出版并上网的论文在当年被全文下载的次数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论文总数之比。该指标可以反映期刊被学者阅读的情况,比采取期刊发行量来评估期刊的学术影响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第二,《报告》以显性方式评价期刊。即采取公开期刊每一指标数据,而不是仅提供期刊的排序,避免了期刊评价中的暗箱操作,使期刊能够了解自身的差距和优势,为提高自身学术影响力、保持优势和整改期刊提供了客观数据。
《报告》中除了给出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外,还具体给出了各指标归一化计算过程及归一化数值,并根据指标体系所设计的每一指标的权重进行了加权计算,得到每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综合指数值。整个过程以及每一过程的中间数据公开显示,这是目前许多期刊评价成果尚未做到的,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三,《报告》为每一种期刊提供了一个综合指数值,由于各指标数据的度量不一,差距很大(如被引数量可超过1000,而影响因子最高的也不超过5),《报告》通过归一化处理,保证各指标在统一的度量衡下进行评估,从而产生各期刊的综合指数值。正是有了这个综合指数值,使得不同学科的期刊得以进行比较,这在过去是无法实现的。这个综合指数值为我们最后确定各学科的期刊学术等级有了大致的标准。如,《报告》中给出的权威期刊的综合指数值基本位于0.7—1之间;综合指数值在0.2—0.7之间的期刊基本定位于核心期刊。这较一些期刊评价报告中的期刊学术等级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四,《报告》的一个显著创新点体现在,修订了期刊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的计算方法。影响因子、即年指数等指标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主要是由评价自然科学期刊而推出的。这些指标是否适合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要求呢?我们考察了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文和被引情况: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章从撰写到发表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当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年被其他论文引用是很少的,使得用即年指数来评价期刊对学术热点的快速跟踪状况已不适应,必须进行修订;我们还分析了论文从发表到被引用的高峰时间,各学科一般都在论文发表后的2—3年达到引用的高峰,人文科学还长于社会科学,因此过去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并不能保证计算的年限是被引最多的年限,应当根据引用峰值进行调整。这两项指标的具体修订方式如下:
  (1)由于即年指数对于多数期刊难以获得,这一指数可以取消,但为了体现各期刊对学术热点的快速反应,可改为被引速率,扩大被引的时间计算范围,修订后的计算公式如下:

  (2)影响因子的修订根据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被引用(年)峰值调整计算年代,从前两年推至前第2、3年,确保能有70%以上期刊论文被引数据在被引速率和影响因子计算的年度内。修正后的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如下:

  《报告》从构思到出版历经了10年时间,由30多位学者参与,其工作量巨大,难以想象。《报告》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9年初,当我们开始设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时,就在想如何使引文索引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为全面、科学地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提供更加有力的数据,因此在数据组织和统计算法上我们做了充分的考虑,奠定了如今评价期刊的基础。
  2003—2006年当我们拥有5年的引文数据以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计划写一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该书于2006年完成,2007年出版),写作过程和多年的CSSCI来源期刊遴选工作,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原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不能全面表达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必须进行改造。因此,我们对过去的数据进行了全面测试,并考察所有能够用量化数据衡量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同时对现有指标进行了评估和改造。最后还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重分配,以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结果请教学科专家,最后得到最佳的指标权重分配结果。由此,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2007年,我们对2004—2006年的期刊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处理,工作量是巨大的,虽然我们可以从CSSCI得到很多数据,但更多CSSCI未收录的期刊数据以及评价体系中涉及的二次文献转载数据、Web即年下载率数据均需要靠我们人工获得,我们甚至翻阅了每一本期刊,去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以及多个专业高校的图书馆查阅期刊,尽可能的将所有数据补充完全,并按学科制作表格。
  2008年1—7月,30多位作者分学科进行《报告》撰写,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几位主编对每一章均进行一次数据审核与文字校对,本书的顾问邹志仁教授也对《报告》进行了全面校对。2008年8月,我们邀请了来自北京、湖北、四川、江苏等地的10余名专家对该书进行了评审。其后又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两个月修改完善。
  “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报告”计划出版三本系列著作,至今已经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目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即将完成,由衷希望这三本书能够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