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一只“虎”,留在水木清华的足迹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28 13:3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1930年秋,万家宝转入清华大学就读于西洋文学系,那年他正值20岁。
  其时,清华大学正经历“三赶校长”风潮,罗志希、乔万选、吴南轩都先后被学生驱拒。1931年,梅贻琦执掌清华大学,开启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校长的这一办学理念,一时间让大批饱学之士云集景从。
  万家宝就在这样的氛围里求学就教于水木清华。入学第一年的冬天,清华大学的学生剧社就请他导演《玩偶之家》。颇有意思的是,万家宝还在剧中反串扮演了女主角娜拉,一时引起了轰动。一些同学开始昵称他为“小宝贝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万家宝则担任了宣传队长,他们还远赴保定育德中学进行抗日宣传。1932年万家宝亲自翻译并执导了英国剧作家高尔斯华绥的《罪》,排练就在清华大学男生宿舍2号院91号万家宝的宿舍里进行,演出大获成功。
  当时,西洋文学系的主任是王文显,他是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材生,师从美国戏剧学泰斗白克教授。据说,万家宝转学到清华大学,多半就是奔着王文显去的。遗憾的是,王先生的授课并不精彩,经常从头到尾一脸严肃地宣读英文讲义,温源宁教授曾揶揄:“好似一个长老会的牧师正在主持葬礼。”万家宝有些失望,不过,王文显先生倒是为学校购买了大批极具价值的戏剧书籍,从西洋戏剧理论到剧场艺术再到古现代名剧,该系的大批学生如洪深、李健吾、张骏祥、杨绛等都曾受益于此。
  后来,万家宝成为了著名戏剧家“曹禺”。当年清华大学有“龙虎狗”三杰,“龙”为钱钟书,“狗”为颜毓蘅,而“虎”就是指曹禺——但钱钟书本人对此说并不认同。毫无疑问,《雷雨》便是这只“虎”留在清华的最深痕迹。以至多年后,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一行赴美国探望著名科学家顾毓琇老学长,并亲手赠与学校图书馆的写生画时,期颐之年的顾毓琇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昂然而语:“清华图书馆了不起呀,曹禺就是在这里写出的《雷雨》。”
  写作《雷雨》已是1933年6月,曹禺本科毕业在即。其时北平的形势凶险,清华大学决定免除应届毕业生的期末考试,以全年平均分评定毕业成绩。但曹禺并没有马上离开清华,而是在图书馆泡了三个月。清华的图书馆是当时学校的标志之一,前任校长罗志希也一再强调图书馆要讲究、舒适,宿舍则一定要朴素,这样才能将学生吸引进来。图书馆是用软木铺地、大理石砌墙,而楼上书库则用厚玻璃做地板,颇具匠心。杨绛先生亦声称:“我在许多学校上过学,最爱的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最爱清华图书馆。”
  曹禺也很喜欢这个图书馆,他清晨就去西文阅览室,一直创作到夜晚10点闭馆。回宿舍的路上,他经过体育馆草地上的喷泉时狂饮不止,也在那时才发现一整天没喝水了。
  准确地讲,这时曹禺不是一个人,他还邀请了一位法律系的女同学自习。她叫郑秀,出身官宦之家,容貌秀美、性情温顺。他们俩经常就这样相对而坐一整天,其间各干各的事。曹禺写完一些,郑秀就帮他誊写。也就在这个夏天的一个夜晚,曹禺向郑秀进行了爱情表白,海誓山盟,弦动少女心。毕业在即的曹禺在清华园里收获了一份带有黄昏韵味的初恋。
  多年后,曹禺回忆《雷雨》的创作经历时依然表示:“我感谢‘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刻,我走出图书馆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面而来。”
  或许,这座校园,确实给予了他太多的回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