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跟鲁迅完全不同的时代,一个鲁迅生前为之向往的“第三样时代”——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在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也产生和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当今颇具影响的消费主义文化、新保守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理论,不可能不对传统的鲁迅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给鲁迅研究者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
消费文化对鲁迅文化经典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消费时代是“屏幕时代”,消费文化是“眼球文化”,人们逐渐习惯于电子或数字媒体为中介的生活,电视娱乐节目几乎占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钻研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二是消费主义文化以金钱和利润为驱动力,因此文化的娱乐功能被突显,其审美和教化功能被忽略。更令人忧虑的是,在“快乐哲学”的支配下,历史和经典遭到“戏说”。为了媚俗,电视编导不惜将《阿Q正传》、《药》、《孔乙己》改编成三角恋作品,竟让阿Q与革命者夏瑜共争孔乙己的女儿。于是,经典作品中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艺术荡然无存,改编成为对经典的亵渎。
新保守主义是一种全球化的思潮,它在中国的崛起,使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受到质疑和挑战。青年鲁迅是“因为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才远涉重洋赴日本留学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参与了对《学衡》派、《甲寅》派的批判。20世纪30年代,鲁迅又在一系列杂文中批判国民党政府的“尊孔读经”主张和倡导的“新生活运动”。因此,以新保守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参照,对鲁迅上述文化活动自然需要重新予以评估。但是,这一评估不能是随意的,也不能是非历史主义的,更不能是缺乏近代意义的民主科学观念的。
除此之外,对鲁迅研究冲击最大的还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不少人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知之不多,他们甚至仅仅拾取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点皮毛,就急不可待拿鲁迅当操刀的靶子。如2004年6月至2005年8月,李敖在凤凰卫视的“李敖有话说”栏目频繁攻击鲁迅,其目的就是要颠覆和解构毛泽东对鲁迅的基本评价,否定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结论。
鲁迅研究目前虽面临严峻的挑战,但崇敬鲁迅的人无须悲观,因为文学经典是具有稳定性和开拓性的。鲁迅真正懂得中国,懂得中国文化和中国民生的症结,他的作品蕴含着永恒的智慧,它既是中国的,又是东方的,也是世界的瑰宝。尽管时代变了,媒介也变了,但鲁迅作品那种细腻的审美感受、撼人的批判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文学经典和鲁迅研究,我们要把握其历时性和即时性的交汇点,使其恒久的文化意蕴与现实的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更自觉、积极地回应新时期现代化的思想文化主题。只有这样,像鲁迅著作这样的经典文化才能在历史与现实、阅读与阐释、接受与深化的互动中增值,使读者感到常读常新,历久弥新。比如,在环境问题上,鲁迅早在70多年前,就跟周建人探讨关系人类命运的生态问题;又如,鲁迅不但具有前卫的科学观,而且居于中国科普界的前沿;再如,鲁迅生前曾酝酿写一篇关于“穷”的杂文,大意是否定“一向以为穷是好”的观念,因为穷就是弱。总之,鲁迅的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性因素,也有着极广大的发展空间和生长点,需要给予当代性的新解读。(作者单位:鲁迅博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