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能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它是涉及国家安全、地缘政治和对外战略等多层面的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并推行强有力的能源战略,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国策,但往往也是引发国际冲突的一个重要背景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都有争夺能源的原因,此外过去和当前正在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局部冲突也都与能源相关。在对资源能源的争夺中,长期以来美国扮演着超级霸主的角色。进入21世纪,普京执掌俄罗斯后,美国操控资源的局面似乎遇到了挑战。普京将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在经济上获益丰厚,还借助其庞大的油气资源不断提升俄罗斯在地缘政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并试图一举恢复其昔日超级大国的地位。
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休斯顿大学库伦工程学院(the Cullen College)教授、石油工程和石油战略咨询公司的经营合伙人迈克·J.伊科诺米迪斯(Michael J. Economides)与华盛顿特区凯南高级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助理、俄罗斯和苏联问题专家唐纳·马里·达里奥(Donna D’Aleo)合著的《从苏联到普京以及俄罗斯向苏联时代集权主义的回归:俄罗斯现今的能源优势》值得关注。两位作者从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及其与能源资源的关系这一视角,讲述了关于一个多世纪以来俄罗斯政治与能源交织发展的故事,解释了俄罗斯政治动荡与能源动荡之间密切而强烈的相互关系;并指出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的政治与能源资源已经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俄罗斯正在向苏联时代的集权主义回归。过去用核武器和传统军事力量都不能做到的事情,普京已经尝试用石油和天然气做到,本书称之为“能源帝国主义”,而这必将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与威胁。
两位作者对俄罗斯能源与政治关系的梳理以及对相关重大事件的生动叙述,为我们认识俄罗斯的历史发展及能源战略提供了新的视阈。首先,从对俄罗斯甚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中获取了与能源发展有关的背景资料,这有助于理解当今在俄罗斯境内发生的广受争议的能源产业产权变动及国有化运动。其次,从与能源领域有关的事件分析中理解俄罗斯与不同国家集团之间所发展的不同能源政治模式及其形成原因,从而为我国准确理解、全面把握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依据。最为重要的是,作者系统梳理了苏联及俄罗斯各个发展时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尤其是对普京能源外交战略进行了深刻剖析,这对我国当前确立与俄的能源合作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作为石油最大进口国国家的学者,当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评价世界能源超级大国——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时,观点上似也有失偏颇之处。比如把俄罗斯石油工业重新国有化运动与其国内民主制度明显退步相联系,把俄与国际石油天然气生产商,如英石油、埃克森·美孚和壳牌等的利益摩擦视为普京能源政策遭到国际社会广泛非议的佐证,等等。必须承认,在能源问题全球化和政治化背景下,俄罗斯强大的军事能力与丰富能源相结合所蕴涵的巨大力量,对西方世界所造成的恐慌心理与现实威胁,在一些重要时刻、重要地方、重要问题上均有映现,书中的观点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普京所奉行的俄能源战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务实性原则。即使作为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中国也并未因此获得更多实惠,这从安大线的一波三折等中俄能源合作项目的反反复复之中可见一斑。今年2月,中俄终于签署了一项长达20年的由中方提供250亿美元贷款、俄方向中方提供石油供应的协议,此举无疑有利于中国稳定自己的石油供应,但中国注入巨资,对解决俄两大石油巨头的资金困难更是决定性的,而且俄不仅保证了在该项目中的高额经济利益,亦是其实现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的一个步骤。其背后更多的原因还包括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俄经济下滑,以及俄格冲突后俄对美国和北约在能源对抗中的一次亮剑。对于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务实态度,中国虽感慨良多但也不必苛求,毕竟任何国家都有权选择最有益于本国发展的外交战略。此外,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角度看,中国欢迎并乐观俄罗斯的国力复兴与崛起。因为两国在世界格局和地缘政治中相互倚重、在资源和经济结构上强烈互补。俄罗斯的富强不仅有利于世界力量的平衡,而且有利于中国发展同俄罗斯的全面合作。为此,中俄两国宜从国家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通过中俄能源合作促使双方的利益保持紧密联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共赢,尤其在世界经济危机持续延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为此,中国不仅需要正确把握俄罗斯的能源发展与外交战略,还需要全面了解西方国家对俄能源战略的观点,并将中国对俄能源战略的理解置于国际能源环境的更大背景下加以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