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在外地讲学,听众中有人提问:你是怎样获得灵感的?我答:人各不同,无法借鉴。例如巴尔扎克闻烂苹果味而下笔有神;辜鸿铭嗅女人小脚而文思泉涌。既然,你想知道,我也不妨告诉你:我一般是睡觉。当时我未多作解释,其实所谓睡觉更多时候是失眠(偶尔也有梦中得句的时候)。
据我亲身经验,失眠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上床后一直不能入睡,末了可能小睡一会儿;另一种是睡过一阵后醒来无法再睡,似睡非睡。前者我姑且名曰“睡前失眠”(用英文似可谓pre-sleep insomnia),后者则曰“睡后失眠”(post-sleep insomnia)。当然,也可能有第三种失眠,即睡过一会儿醒来,失眠较长时间,最后再入睡一会儿。这可叫做睡中失眠(inter-sleep insomnia)。但这一般多为睡中受噪音等外因惊扰所致,不具典型意义,故在此不论。
睡前失眠盖因日间大脑活动惯性所致。在我而言,常常是因为翌日有重大活动而有紧张、兴奋、忧虑等情绪纷扰,安静不下来造成的。睡后失眠却较神秘,是由静而动,头脑清明,仿佛下(潜)意识敞开一线,往往给我带来创作的灵感。前者好似死机,后者犹如重启;前者好似朝潮之落,澎湃嘡沓,泥沙俱下;后者犹如晚汐之涨,悄然涌荡,鳞介齐上。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伪哲学”体系把世俗功业之类的外倾行动归为阳性,把艺术创作之类的内倾活动归为阴性,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他可能不大清楚:阴阳相生是动态变易的。如,睡前失眠是阳中之阳,是动不已而静不生;睡后失眠则是阴中生阳,是静极而动生。在后者之中,阴是条件,阳是作用,阴阳相反相成,才可能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