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纳凉
马佳? 来源:《重庆晚报》2009年7月8日
炎炎夏日,古人采取何种办法度夏?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扇子,还不断研究出新的降温设施。在汉代,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段文字过于简练,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叶轮拨风”的详情,想象中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皇家贵族才享用得了。唐代出现了供人们消暑的“凉屋”。“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既绿色又环保,但该诗名曰“宫中乐”,可见与老百姓是无缘的。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想必这古代的“凉屋”和“霍都别墅”,比起密不透风的现代“空调房”来,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宋晖摘)
清代官吏为何贪污
李海鸿? 来源:《清史研究》2009年1期
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生动描述了清代官吏的贪污行为。法国传教士Pere Jean-Joseph-Marie Amiot记载:“在供职官府的中国人中,不让自己富裕的人极其罕见;人们认为那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私欲的官员简直是凤毛麟角。”关于清代官吏贪污的原因,西方学者认为有以下几类。一是欲壑难填。然而,现当代学者大多不愿无保留地接受这个观点。二是中国宗教缺乏抵御贪污的伦理规范。久居中国的Gabriel Magaillans认为,中国人不知道有真正的上帝,为了获取终会逝去的幸福,他们不惜违背上帝与人类的法则,践踏宗教、理性、正义、诚实以及所有血亲和友谊的伦理。三是儒家文化中的某些因素有助长贪污的倾向。Nancy Park认为,在儒家伦理中,社会关系不同,个人的行为也应有所改变。这种文化环境加上礼尚往来的原则,以及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对私人关系及后台老板的看重,不仅使贪污难以被定义,更不要说预防及控制。四是农民或平民对贪污的宽忍。吕元骢指出,如果不幸被一个腐败的知县管辖,农民们并不会反抗,因为他们知道知县的任期有限,一旦任期结束,他们还是指望有良知的官员会取代腐败的知县。五是满族的统治。Thomas Taylor Meadows认为,满族人所享有的政治特权,成为汉族官员普遍贪污不法的诱因,也让他们认定自己的不法行为是合理的。六是官僚制度本身的问题迫使官吏贪污。对于地方官员而言,一方面他们的俸禄极低,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自己掏腰包维持地方政府的运作以及地方基础建设,为了应付这种职位所带来的巨大支出,地方官员们便不得不合法或不合法地敛财。京官的收入虽然一点都不低,但是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是他们贪污的重要原因。(刘鹏摘)
送报事件使胡适自警
张书克? 来源:《闲话》第6辑
胡适家订有《字林西报》,一般7点以前送到。一天,已经8点半了,还没有见到《字林西报》。胡适于是设想了三种可能:一、送报的人遗漏了;二、报费满期了;三、今日本无报。胡适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字林西报》是英国报,可能循例放“银行假期”。胡适细检日历和大字典,“银行假期”果然在八月第一个月曜日(星期一),而昨日正是八月第一个月曜日。于是,“昨日放假,今日无报”的假设遂证实了。但中午时,仆人王妈把《字林西报》送上楼了。原来,送报人把报纸隔着篱笆抛进来,落在小树底下,家里人都没有看见。于是,一个已经被证实的假设又被更强的新证据完全推翻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胡适却很重视其在思想方法上的意义,把它记在日记里“以自警”。
(刘鹏摘)
无知怎会带来荣耀
俞吾金? 来源:《文汇报》2009年7月7日
《“粉丝”变“大师”》中谈到郑板桥、齐白石也各有崇拜的对象,因而也都是“粉丝”,并进一步发挥:“我想,如果你心中拥有一个大师,你就是‘粉丝’;如果你拥有一大批的‘粉丝’,你就是大师。”从作者对“粉丝”这个词的使用和议论来看,他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来源和其用法上的限制。类似的概念误用在新闻媒体上到处可见。至于报刊的编辑们,也许是对这个词过于熟悉了,反而失去了对它进行考察的戒备心理,这正印证了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粉丝”是英语fans的音译。fans是fan的复数形式。fan的原意是“狂热的爱好者”或“……迷”。比如,我们可称“一个影迷”为a movie fan。既然在英语中,fan是名词的单数形式,而fans是复数形式,那么“粉丝”作为fans的音译,只能用于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人群,即只能用于两人或两人以上,却不能用于单个人。在英语融入汉语的过程中,应努力弄明白语词的来源和基本含义,弄清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在含义上的差异,弄明白汉语借用它们的途径和方式。否则,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窘境:人们对某些语词使用得越多,越表明自己对它们的无知,而无知并不会带来荣耀。(宋晖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