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我从一个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视角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为这次院里组织青年人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非常重要和必要。通过这三天的学习和讨论,每位青年学者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收获。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理论,由于专家和学者的讲解,以及我们认真的讨论,变成与我们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理论。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80后”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态度的转变上,即从一门政治理论的考试课到自觉意识到这个理论的重要性,而且还体现在许多青年学者在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本专业的研究相结合的反思上,更多地体现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释和指导我国现实问题的热烈探讨上。对我自己来说,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压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艰难,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进一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丰富和完善自身。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借鉴意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定位。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话语为本本,也不能照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模式,而是要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向他者、未来开放的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是自足的、封闭的,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批判和自我批判。批判是指它永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自我批判是指它从不标榜自己一劳永逸地获得了最终真理,而是也把自己看作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在这方面,哈贝马斯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看做是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规范性基础或哲学基础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德里达是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幽灵。幽灵是无处不在的,但它从不显身。我们要继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精神,而不是某些僵死的教条。二是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关注和回应现实问题的拷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都是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紧密相连的。比如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提出的阶级意识问题、 文化领导权、哲学的批判作用等都是针对社会主义革命在欧洲失败的现实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实现了,而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失败了。这一条同样适用于中国当前的情况。三是重视个体的微观层面信念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除了占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之外,儒家思想、自由主义和新左派等多元思潮泛起且都有一定的力量和代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要继续占主导地位就必须不但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发展的指向,而且还要关注中国个体在和平与发展年代的需求与欲望的多样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