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新闻传播研究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23 16: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加此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培训,收获远远超出预期,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风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学术刊物编辑,平时要阅读、编辑大量来稿,对于当前学风方面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感触颇深。
  一是概念、理论框架、研究范式、方法等深受西方尤其是美国影响,在传播学方面更为明显。要合理地借鉴西方社会科学,既要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各个流派中的科学成分,不能只尊崇某一个学派或某一位“大师”;又要吸收西学中的精髓,而不是形式上的肤浅皮毛。改革开放30余年,不少国内学者仍停留于积极引介西方的理论概念、方式阶段。二是学术浮躁,重视成果数量的急功近利风甚盛。有说法认为,当前已进入“学术凸显,思想淡出”的时代,相当数量的学者在忙于粘贴、拼装学术“产品”,以成果的数量来“取悦”一些评审委员会,以字数的多寡来“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
  这两方面的问题不仅见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其他学科。这种不基于实事求是的立场上的“西化”与“形式化”的学风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盲目“崇拜”西方,必然导致学术理论与方法的“西化”,必将面对学术领域被“殖民”的尴尬困境。求量不求质的“形式主义”,必然导致学术产品垃圾化,必将面临学术研究的肤浅与停滞。这两种学风妨碍着我们自己的理论建构与创新,遮蔽着我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风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实事求是,要把科学的探究建立在充分事实的基础之上,也可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新闻真实性方面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学风,在事实的基础上去探究、去“刨根问底”,就一定能够在学术研究中有所作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极其博大精深的,归根到底其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与批判性是建立在其扎实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基础上的。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不一定要句句引用马列,一定不要那种把马列方法论推向索引马列的形式主义,而是一定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立足于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当前获取学术信息的便捷性,大大降低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成本;生活待遇、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信息条件,与马克思本人的生存环境相比,我们有幸处于新的时代,但是能否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遗产,在学术研究上有所作为,也许不仅取决于经济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改善,至关重要的还在于实事求是的学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