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马克思的《资本论》重新在全球范围内热销。在西方经济学与金融学的正统理论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根源与演进历程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危机的爆发与演进进行解释。
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金融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演进过程是螺旋形上升的,历史往往会出现惊人的重复。充分重视并系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避免在同一地方连续摔跟头。
近二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经济周期是否已经消失的争论。在19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提升了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发达国家经济体在近十年内享受到所谓“新经济”的恩惠,从而引发了关于经济周期是否已经消失的第一次讨论。然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及随后的安然、世界通信等公司财务丑闻,以及美国经济的较浅衰退,证明经济周期依然存在。从2003年至2007年,来自新兴市场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外汇储备资金压低了全球金融市场利率,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组合,再次引发了关于经济周期是否消失的讨论。然而,没想到这一次高增长时期居然以次贷危机的形式结束。
事实上,无论是科技革命还是全球化,都没能改变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危机总是与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相伴相生。?
辩证唯物主义与全球金融危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总有正反面,物极必反、相反相成是一种普遍的规律。事实上,这种世界观可以解释金融创新的意义与风险。
几乎所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造,其本意都是用来规避风险或管理风险的。例如,为了防范未来产品价格的上涨,金融市场创造了期货与远期产品。然而,当有人在没有真实收入或资产的情况下,单方面通过买卖期货或远期来牟利时,期货或远期就成为该主体用于赌博的工具。当投机者在整个市场参与者中的比例显著上升时,衍生品反而放大了风险。
应该辩证地分析任何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既要考虑到过犹不及,也不应因噎废食。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透过现象看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涵。运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分析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目前经济学界对于美国次贷危机根源的认识有三种。一是美联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滋长了房地产价格泡沫;二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以及顺差国外汇储备资金的回流,压低了美国金融市场的长期利率;三是美国监管当局对金融创新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
然而,如果更加深入地分析就能发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还包括美国国内的收入分配差距以及政府获得财政收入的能力下降。首先,次级抵押贷款天生就具有系统性风险。这反映了美国国内的收入差距,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在正常条件下没有资格与能力申请住房抵押贷款。但美国梦又宣扬但凡努力工作的美国人都能实现居者有其屋。因此,次贷危机的爆发也是一种阶级矛盾的反映。其次,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成为政府执政的主导理念后,减税成为美国长期不变的事实。减税意味着政府收入不断下降,财政赤字就成为一种常态。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随着美国采取更加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用于救市,进一步加剧了美国潜在财政赤字。这反过来又孕育了未来美国国债市场价值下滑与美元贬值的双重风险。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使得我们发现,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从表面上看是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或者衍生品泡沫破灭,但根本上还是显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以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