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政治三大理论流派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25 16: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基于方法论的比较分析

  经过几天的学习,在方法论方面,我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政治的三大理论(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的比较有了新的理解。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三大理论流派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他们都将实证主义研究放在研究方法的核心地位,认为这是认识世界、探索和发掘事实真相的科学路径。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实证研究比较具有灵活性、全面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证研究方法的资料必须来源于实践,对实践的认真考察、总结和分析,使得实证研究的过程充满热情和鲜活的色彩,是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描述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总结。而三大理论倾向于过分地把实证研究作为一种验证事实假设的方法,它们倡导的研究是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搬到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分析和还原社会现实。因此,这就导致这些方法精确性和抽象性有余,现实性和灵活性不足。三大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过于追求科学性而抹杀了事实的本貌,而马克思主义则在科学性和追求事实之间作了很好的平衡。
  马克思主义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的范式——阶级,比起三大理论流派更具生命力。新现实主义强调的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新自由主义强调的制度和相互依赖。建构主义强调的文化、观念和规范的建构性。比较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延续的时间更长。其阶级性更强,表达的立场和目的更为明确,而且马克思本人及其后继者公开宣称其理论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和具有包容性的,因此才会有列宁的理论、斯大林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一脉相承。其演进过程是对原有范式不断强化,使其解释力不断丰富的过程,因此成为一种能经受历史考验的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三大理论在认识世界方面也是互相延续的,先有新现实主义后有新自由主义、再有建构主义。其范式转换更新很快,在转换过程中,它们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可通约性,不过遗憾的是这种可通约性被狭隘的范式限制而人为地割裂开来。各自守住一个山头,不愿意放弃各自的领地,就形成了三大理论流派并立的局面。在认识现实政治方面,三大理论也面临前景黯淡的危险,人们不停地问,建构主义之后是什么?范式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日益明显,这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形成鲜明对照。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三大理论的译介背景进行比较,更能看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的真正价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是经历了历史的选择,是出于中国现实需要而引进的。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体、对中国更具有契合性。政治科学在中国发展之初,对三大理论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是方法的引进,很难说是带有问题意识的引进。对理论引进缺乏现实关照和问题意识,使得中国学者对三大理论的研究逐渐抛弃中国具体的经验事实,加剧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在中国“两张皮”的形成。在理论引进上,中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尤其是在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