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通天连地和人建设合格智库
作者:haowj   日期2009-08-26 10: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专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有志

把研究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

  记者:近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招标中,湖南省社科院有两项课题中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反映了湖南省社科院近几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湖南省社科院在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
  朱有志:近些年来,我院科研工作始终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展开,全院科研人员团结一致,刻苦攻关,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同和肯定多了。把我院建成省委、省政府的合格智库是我们的努力目标。从2003年开始,我院连续5年被安排参加研究第二年经济工作的理论务虚会——湖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731”会议并递交专题报告。从2006年到2009年的4年里,我院承担了“三个基础”研究、“弯道超车”研究、“湖南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地位”研究等多项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关于湖南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课题,得到了领导同志的好评。与此同时,从2003年到2008年的6年时间里,我们有40多项科研成果先后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其中如长株潭城市群、“3+5”城市群研究等进入了省委、省政府的决策。
  二是与省直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多了。近几年来,我院共承担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20多个省直党政、群团部门委托的50余个研究项目,内容涉及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国际交流、湖湘文化、新型工业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人才、非公经济等多个方面。与此同时,我院还积极地与地市、区县政府开展合作,近几年来共承担了市县(区)“十一五”规划起草工作等应用对策类课题50余项。
  三是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多了。从2003年到2009年,我院共成功立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2项(包括重点课题2项、重大招标课题2项),平均每年立项达到3.1项。特别是今年,全国重大招标课题共立项64项,全国地方社科院中标4项,湖南省中标3项,我院就有两项重大项目双双中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今年,我院科研人员还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政治学研究》、《文学评论》、《哲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一大批国家级权威报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我院出版的《周敦颐评传》、《郭嵩焘评传》、《和谐中国》等一大批学术著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奖励。
学科建设与应用研究并举? 发挥地方社科院职责

  记者: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是地方社科院突出优势的重要方面。据了解,湖南省社科院现在已经形成十大优势学科,类似于湖湘文化研究这些学科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在促进优势学科建设方面,湖南省社科院有哪些特殊的政策?
  朱有志:多年来,我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一定研究优势的十大优势学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新农村建设研究、湖湘文化研究、湖南地方史研究、湘籍历史人物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评论研究以及中华民族源流史、姓氏史研究。有些学科是在几代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和成果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如湖南地方史研究、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研究、湘籍历史人物研究以及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等。有些则是回应时代的呼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虽然时间不长,但因为我们投入了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出产了不少成果,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所以逐步奠定了这些学科的“优长”地位。这些优长学科或紧扣时代主题,或突出地方特色,在塑造我院学术形象、扩大我院社会影响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地方人物、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方面,《湖南通史》、《周敦颐评传》、《郭嵩焘评传》(均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以及《湖南文学史》(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抗日战争史》(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一系列相关成果的出版和获奖,牢牢奠定了我院在湖南地方史研究领域的地位。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方面,这些年我们不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而且撰写出版了《和谐中国》(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节约型社会研究》、《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遇到的五大理论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哲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等一系列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理论著作,使我院在这一重大研究领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我院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与采取的一些相关措施是有关系的。
  从立院根本的高度来重视优势学科。争取将我院建设成为湖南省特色学科研究中心和基地,抢抓话语权,提升我院影响力。我院制订长远计划,将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建设纳入我院发展规划。鼓励设立研究中心。在课题立项、成果评奖、人才引进等多方面予以倾斜。
  从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谋划优势学科。聘请院内外的高级专家、湖湘名人担任顾问,对我院的科研方向、重点选题进行把关。发挥院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上的决策作用。邀请院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培训。试行学术带头人制度。调整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法,使科研考核切实有效地为创造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服务。
从做大、做强、做精的高度来筹划优势学科。实现科研与优势学科的联动、整体发展。由于编制较少,我院各所的专业科研人员不多。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我院灵活机动,树立精品意识,力争将这些成果做成品牌。一是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课题集体攻关。二是倡导“坐冷板凳”精神、要求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长期积累。三是吸引、聘请校外研究人员做兼职研究员参与我院的优势学科建设。四是重大课题,领导带头,分工负责,跨学科联合攻关。
  记者:应用研究是地方社科院服务政府决策、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角色的重要体现。湖南省社科院在这方面具有辉煌的成就,包括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湘粤经济关系研究、法德并举研究,都是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重要成就。应用研究方面,湖南省社科院有哪些经验?正在开展的应用研究有哪些?
  朱有志:为当好省委、省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合格智库”,这些年来我们在应用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努力,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经验谈不上,但有一点体会可以说出来与同行分享。第一,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委托的研究任务。第二,积极寻找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做研究。第三,省情大调研活动使我们的科研扎根实践。第四,积极搭建各种平台服务省委、省政府工作。我们与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向全省发布了“湖南省情决策与咨询研究课题”,努力整合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力量,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打造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的平台,举办了相关湖南经济形势分析会,使之成为引领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
  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应用研究主要有:一方面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直接交办的,包括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省委宣传部长路建平同志交办的“‘弯道超车’——湖南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课题、省长周强交办的“湖南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地位研究”课题等;一方面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与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开展的,包括与湖南机场集团公司共同开展的“湖南临空经济研究”课题、与湖南省口岸办共同开展的“湖南口岸经济研究”课题等。

前瞻意气满怀? 建设合格智库

  记者:长期以来,湖南省社科院在发展过程中,立足本地,服务本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同时,积极加强对外交往,拓宽发展道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湖南省社科院取得了哪些经验?如何促进湖南省社科院取得更大发展?
  朱有志:这些年来,围绕“把湖南社会科学院建设成为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合格智库”这一明确目标,我们主要实现了四个方面的转型。一是办院方式转型。办院方式引领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工作成效。把湖南省社科院建设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合格智库,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经院式的办院方式,实现办院方式向“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办院转型。为此,我曾经提出“通天连地和人”的工作理念,要求全院人员加强对外联系,通过上接天线、下接地线、对接外线等方式,广泛寻求支持与合作,强化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在开放办院的具体举措上,主要有积极拓展为省委、省政府服务的渠道,积极加强与中国社科院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与省内、省外单位的横向联合等。二是研究重点转型。“合格智库”建设,必然要求我们把研究重点转移到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来,不断开展富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地方性的应用对策研究。为此,我多次强调,理论工作者要努力追求,“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大家的说法,把自己的说法变成大家的做法,把自己的言论变成大众的舆论,用自己的思考影响领导的思想,让自己的文章进入政府的文件,用自己的发言促进社会的发展”研究的选题,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工作,既想领导之所想,又想领导之所未想,为领导决策服务。三是学科布局转型。必须根据湖南省情、政府需求、社会需要,加强学科建设,为此,我们整合了科研力量,调整了研究所、室的设置,优化了学科结构。四是研究方法转型,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此,从2006年开始,我院每年安排一个月时间开展集中调研,此举对于促进科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我们加强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建设,做到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借兵打仗,展现方法的灵活性。努力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单干现象,实现由散兵游勇向集团作战转化。
  湖南省社科院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由先前的注重硬实力建设,转向注重软实力建设,这个任务显然更为艰巨。为了提升软实力,实现大发展,我以为必须着眼于“人”、着眼于“文化”。因此,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想着力推进三项工作,一是整体提升人才素质,为此,我提出了连续3年每年必须引进10名博士、每年选送10名科研人员去中国社科院或著名高校访学进修的工作目标。二是打造社科院管理文化。为此,前段时间在我院开展了有关管理文化建设的研讨班,目的就是要全员增强管理意识、系统建设管理制度、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形成具有地方社科院特色的管理文化。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谋划湖南发展要有国际视野,那么社科院的研究也必须有国际视野。近年来,我院与俄罗斯、美国、日本、越南等国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了学术交流。最终促进湖南省社科院的更大发展。

为行动而思想 学以致用

  记者:您作为湖南省社科院的院长、党组书记,也是知名的学者。由您主持的课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成功中标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治学方面,您有哪些心得与学界分享?
  朱有志:关于治学问题,我的体会是:学者的任务是为了解释问题而思考,为解决问题而思考。为此,近年,我用“为行动而思想”来表达这一理念。在这里,“问题”既是导向,也是动力。换句话说,“问题”既是引发思考的原动力,也是深入思考的推动力。如果从我读本科时的1978年开始研究,并于毕业前的1980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简述实践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算起,到现在已有30余年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没有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不是为了解释和解决问题而写。到省社会科学院工作8年来,问题意识更为强烈。为党、为国家、为湖南而思考就成了这些年来我为自己框定的任务。也因此,我在群众中发出“为行动而思想”的声音!近年来,我领衔研著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系列丛书”中的《当代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五大理论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哲学》、《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十大忧患》,国家和省新闻出版局“十一五”出版规划中的《节约型社会研究》、《和谐中国》以及研究湖南的《湖湘文化应实现十大转换》、《湖南人要充满经济自信》、《“弯道超车”——湖南跨越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湖南在当代中国的战略地位》等既是为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想的记录,也是“为行动而思想”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