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伦敦经济学院的中国情结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21 10: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伦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简称LSE,也可译作伦敦经济政治学院),由韦伯夫妇(Beatrice和Sidney Webb)于1895年创立,并在1900年成为伦敦大学的一部分。LSE在英国独树一帜,其教学和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拥有多项处于领先地位的成果,其图书馆藏有300多万册图书,堪称英国乃至世界主要的社会科学资料中心。
  LSE自成立以来,以“中左翼”思想立校,追求平等和自由,讲究“以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秉承自由思想多元学术的精神。创办人韦伯夫妇、萧伯纳、华莱士均为社会主义者,英国重要政治力量费边社的首脑人物。从韦伯到吉登斯,LSE一直是英国费边社的主要思想库和工党重要智囊。如今主导英国、影响整个欧美的“第三条道路发展理论”,便来自于LSE前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尽管LSE以中左翼思想立校,是社会民主思想的堡垒;但是LSE也是当代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基地,形成了韦伯—拉      斯基—吉登斯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和罗宾斯—哈耶克—波普的自由主义两大发展轨迹,主导了英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学院一直依循公正的办学及研究原则,热衷思辨,讲究大众教育、多元教育和国际化教育,反对精英教育和贵族式教育,院长及教授皆有各种政治倾向与学派背景,展示了对多元理念的兼收并蓄。多元理念也使LSE成果频出。LSE在经济学领域曾有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展了最具权威的经济理论,许多对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思想、政治体系也源于该校。学院还培育了大批国会议员、贵族议会议员、世界各国政府现任或历届首相以及大量的国际知名企业家和金融家。其学政商人物出没之频繁,足以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媲美。
  学院多元化、国际化的风格也使中国学子源源不断地加入进来。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中尊崇学院流行的拉斯基学说。罗隆基、储安平、费孝通、王造时、吴恩裕、徐志摩、金岳霖、张君劢、张奚若、陈源、萧乾、龚祥瑞等一代才俊都曾经来LSE治学,如费孝通在LSE攻读了博士学位,罗隆基则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来这里做研究。这一批人回国之后,或组党、或办报,力求在国共之间寻找一条“费边主义”的第三条道路。
  但“文革”中断了中国学生学者与学院的密切联系,LSE在中国的影响丧失殆尽。“文革”后,为数不多的LSE中国校友开始逐渐活跃起来。武汉大学的王铁崖先生,30年代在LSE治学,到“文革”后,与其同时代归国的法学学者几乎都无力重拾学术。而老先生重新顶起了中国的国际法研究,在国际法学界培养了一批弟子。与此同时,新一代LSE校友开始在中国的经贸、外交、学术各领域活跃起来。周文重、张业隧、龙永图、王光亚、杨洁篪等人成为中国外交、外贸领域的重要领导人。
  2000年以来,前往LSE学习的中国学生大幅增加,几乎占据了金融、财会等LSE硕士热门专业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2006年,在伦敦商务孔子学院的诞生庆典上该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说:“在LSE大约有500多位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自中国内地、300名来自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这800名中国学生约占LSE学生总数的10%。LSE与中国的合作已经延伸到许多领域,如:LSE—北京大学暑期学校,LSE—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双学位,LSE—复旦大学传媒与通讯双学位等。中国是LSE外联处在全球唯一设代表处的国家,可见中国对LSE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LSE关于中国的研究在不断取得新进展。为了加强LSE对中国的相关研究,王斯福教授(Stephan Feuchtwang)开创了“中国比较研究”的视角,即把中国作为一个参照系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作当代的和历史的比较,进行跨学科、跨机构、跨国家的多元合作研究,并于2005年设立了LSE以中国比较研究的硕士点为主体的“中国比较研究项目”。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的研究在新的、更高的、更专业化的起点上的再生,旨在培养具有比较视野的、以社会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专业人才。
  与此相适应,“中国比较研究网”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twork,缩写CCPN)应运而生。它由LSE亚洲研究中心和人类学系的学者共同发起,附属于世界人类学大本营、英国唯一的五星级人类学系,汇聚了LSE 20余名中国问题专家,涵盖了人类学、发展研究、经济史、经济、金融、国际史、国际关系、法律、管理、媒体和通讯、社会政策、社会学、统计学等系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中国的以比较视角为核心的融教学与学术活动于一体的全球性学术组织,CCPN“关于中国的高等研究”不仅是“LSE的中国高等研究”的一部分,而且它力争汇聚LSE和全球从事中国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成为在中国比较研究方面世界一流的学术重镇,以在全球背景下促进对中国有关课题进行比较的和跨学科的研究。2009年3月25—26日,CCPN还在南京大学召开了首届“关于中国的高等研究国际研讨会——长三角区域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和关系的研究”,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该研讨会是伦敦经济学院支持亚洲研究战略的一个试点性的项目,体现了伦敦经济学院的自由、创新、多元和思辨的精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历史系、伦敦大学高等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