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人口转变与传染病流行的新挑战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21 10: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流感病毒爆发的偶然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确知它在未来将会发生,但是爆发的具体时间我们无法确定,而且病毒的致病性和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易感性也不确定。

人口转变与传染病流行

  世界各国人口经历了或正在经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年龄结构则呈现出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经历了死亡率水平的快速下降,加之受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伴随着人口的转变,中国的健康与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疾病。虽然如此,传染性疾病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挑战,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我国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城市居民已基本完成了疾病模式的转变,感染性疾病大都得到控制,高脂肪、高热量的不良膳食结构以及吸烟等有害的生活方式,逐渐变成威胁健康的因素。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卫生医疗条件差,一些传染病、地方病仍未得到根本控制,有些地区妇幼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很高。其次,一些传染性疾病虽然有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措施,但在人群中仍然广泛存在,例如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第三,一些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有时会出现反复,例如脊髓灰质炎、霍乱以及今年出现的手足口病等。第四,一些新发传染性疾病会不时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HIV、SARS、禽流感以及最近刚出现的甲型H1N1流感等,这类疾病因其不确定性,对社会各方面提出的要求更高,稍有不慎就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后果。
  从人口变化的特点来看,存在着一些对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控制的不利因素,如人口的聚集性和流动性。由于人口增长,我国的人口密度在增大。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不断聚集,人口的高密度使得疾病在城市地区的传播更为迅速,不易控制。另外,便捷的交通工具为国内和国际间人口流动创造了便利,目前社会人口流动趋于频繁,这也使得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每一次都可能成为全球性问题。

病毒有其自身变化特点

  很多病毒具有变异的特性,这给人类研究疫苗、控制疾病传播带来很大的难度。流感病毒的变异与流行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可以找到很多流感病毒爆发的记载,例如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H1N1流感病毒)、1957年的亚洲流感(H2N2流感病毒)与1968年的香港流感(H3N2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爆发的偶然性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能够确定的是它在未来将会发生,但是爆发的具体时间我们无法确定,而且病毒的致病性和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易感性也不确定。
  目前,病毒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最近几次较为严重的流行性传染病都与动物有关,这也提示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动物疫病控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交互影响是我们必须警惕的重要问题。

如何有效控制与管理

  流行性传染病经常会成为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则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因此,此类事件的管理强调建立预警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早期围堵策略是目前应对流行性传染病的重要方式,就是在初始检出大流行毒株或病毒尚未发生广泛传播时,即采取相应措施阻止大流行传播。
  在出现流行性传染病之前,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包括对动物疫病的防控。出现疾病流行则采取隔离、检疫、限制出行、保持社会距离以及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措施。流行过后则需进行疫苗的研制和接种。
  控制流行性传染病有时甚至需要一些过度反应。例如在SARS期间,对发生院内感染的医院所采取的封闭措施,对于控制SARS在人群中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过度反应需要有科学依据,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资源浪费的问题,但如果能够避免疾病的流行则会为社会节省更多的资源。因此,在遇到可能爆发流行的传染病时,“宁过毋缺”可能会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政府的回应

  政府在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中积累了很多经验。首先是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在SARS期间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在传染病的控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使防控工作规范化,且有法可依。在政策干预方面,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政策,例如在疾病的控制、资源的供应与管理、特殊人群的防护、维持社会稳定、疫情过后的恢复工作等,都需要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来应对。
  其次,建立统筹管理机构,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密切协作。突发的流行性传染病控制往往需要多部门的参与,因此建立应急协调机构非常重要。在SARS爆发期间,我国卫生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了应急协调机构,并与港澳地区建立了疫情信息沟通机制,初步形成了部门配合,协同应对。各地地方政府也建立起类似的统筹协调机构。这对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第三就是政府在筹资方面的努力,包括相应资源的调配、公共卫生投入、保险机制的建立等。我国政府在SARS之后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中央与地方财政投入均有所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得到了相应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增加了民众对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对疾病控制起到了支持作用。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爆发后,将需要大量宰杀禽畜,因此有必要推进畜牧业保险。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开展探索,在部分地区对奶牛、肉鸡实行养殖保险,但对农民来说保费较贵。这种自愿参与的保险机制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参与规模,其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将会受到限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