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任何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建立在汲取其他学科优秀成果基础之上的。二是这种发展和进步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交叉和融合的增强。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
全球史观是一种把局部历史现象放在全球视野考察的认识方法。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核心理念:互动——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的互动。
为了着力于跨学科的交流和沟通,在不同学科的交叉、碰撞和视角融合中迸发出具有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可行性的学术基点,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推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系列对话”,旨在推进学术界不同学科之间展开富有学术水平和蕴含理论深度的对话交流,踏踏实实地为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文学与史学的对话:全球史与都市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高校都市文化研究院承办,目前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高翔总编辑等人,文学学者有孙逊、丘进、杨剑龙、夏晓虹、张西平、汪明安、潘建国、詹丹、薛毅、宋莉华等,历史学者有刘新成、张耕华、侯杨方、裔昭印、陈恒、陆伟芳、成一农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高翔总编辑、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校长、华侨大学丘进校长等轮流主持了会议。
高翔总编辑在会上提出,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任何学科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建立在汲取其他学科优秀成果基础之上的。二是这种发展和进步需要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交叉和融合的增强。因此推进学科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近年来一直致力的目标。他认为,所有的学科对话中,文学与史学的对话是有基础,而且有必要的,并从研究对象、学科的发展渊源、资料的素材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等方面作了精辟论述。最后,他指出,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史学研究,都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这个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当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对文学和史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陆建非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并祝贺这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陆校长首先谈到了史学和文学的各自功能,提出两个宏大学科之间的交叉、对话是非常有价值的,接着就全球化问题进行了翔实阐述,并对国际交流的三个特征作了细致分析。最后,陆校长寄予此次研讨会以厚望,希望这次研讨会能构建文史之桥、培养全球视野、传递都市资讯、比较东西文化、迸发思想火花、共享文明成果。
?参会学者共展开了四场对话,就文学和史学的异同、全球史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践、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都市文化和城市史研究等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探讨。在座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或驳斥或立论,或诘难或辩解,或支持或反思,会场气氛热烈融洽,精彩纷呈。这次对话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增进了文学与史学两个学科领域的互动和沟通,在理论展望与实践反思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的来说,会议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与史学的异同;2.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3.全球史和都市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文学与史学的异同
文学和史学共同构成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基础,从古至今,这两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之处一直成为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李红岩研究员提出,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史学内在地包含文学,但史学并不因此失去客观性与科学性,历史真实的概念归根结底是成立的。而且文学作品具有历史的功能,它通过过滤掉历史事实中的细节,达到超越历史事实的结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孙逊教授用言简意赅的三句话概括了文学和史学的关系,即历史是再现历史的事实,史学可能是表现真实,文学实际上是上升到艺术的真实。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教授指出,从历史的想象和阐释层面而言,历史和文学是有差别的。而且在文学和史学研究中,会涉及如何看待历史文本和他者对我们的叙述等问题。同时,他建议在阐释文学史时应回溯到历史,并从中有所借鉴、有所进取。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认为文学和史学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虚构性,文学是从虚构中寻找真实,史学是从真实中寻找虚构。上海师范大学裔昭印教授就侯杨方教授的观点提出一些异议,她认为史学和文学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历史和文学的学科要求和本质是有差异的。同时,她提议可以用社会学的方法辨别和考证史料。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王兆胜提出,不仅要从现实层面来谈历史和文学之争,更应着眼于非现实性层面文学和史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王广认为,历史可能是一门软科学,是一门带有很大主观偏见性的科学,史学和文学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应考虑到价值观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教授指出,历史叙事首先是“言之有据”,然后是“言之成理”,但在文学写作中,这八字标准里的“言之有据”差异明显、“言之成理”逐渐模糊,可谓是“殊途同归”,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他强调史学家使用真实材料所确立的史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首都师范大学刘新成校长指出,弄清史学的定义是首要前提。19世纪的学科分类纯粹是一种技术性分类,就历史学科而言,这其中很少涉及历史的真伪性,主要还是注重史学研究中的规范问题。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以中国古代出现的“文备众体”创作方式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诗和历史交错复杂的内在关系。同时就历史的真实性问题,他提出应从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对其加以检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对后现代史学理论提出了批判意见,他认为,虽然它触及用语言表达的文明史和人文社会科学所承担的意义这两个重要问题,但没有作出实质性回答。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 中西文化交流就是中国主流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之间的交往、传播和互动。近年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它对促进双方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是推动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主要就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孙逊教授认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一直是双向的,在明清之际,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进行和发展,出现了所谓的“中学西传”的文化潮流。而中国的古典小说翻译则构成了“中学西传”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步确立了翻译的范式,形成多样化的题材、策略和载体,出现了日臻完善的翻译体制,在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了文本在异域的再现和文化的再创造,并从一个侧面折射了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
华侨大学丘进校长认为,竹枝词保存了大量独一无二的史实。其中清末的竹枝词记载了许多中外各国交往的史实,这些海外竹枝词具有文化交流的清新气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改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竹枝词的解读,也开拓了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新视角。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对康熙年间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按中国传统章回小说形式撰写的一部章回小说作了细致和精辟的分析。北京大学潘建国教授认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洋照相石印术的传入与普及,中国古典小说图像本呈现了初步复兴的景象,并成为推动中国古典小说近代传播不可忽视的物质文化因素。上海师范大学的宋莉华教授认为,传教士汉文小说是本色化传教策略的表现,呈现出中西调和的文学形态,加剧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对中国文学的改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薛毅教授阐述了鲁迅与当代西方思潮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这是鲁迅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全球史和都市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
全球史的研究视角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使用跨学科、跨领域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从全球角度考察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这不仅对传统的世界史编撰体系提出挑战,而且对整个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冲击,并成为当今国际史坛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同时,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还有城市史的研究,城市史是世界史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城市的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进程并揭示其中的规律。城市史的研究不仅为历史学研究输入新鲜血液,而且对当今城市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现实性指导。如何看待当今的全球史和城市史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成为这次会议的主题之一。
刘新成教授认为,全球史专家中的大多数从事的都是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全球史观是一种把局部历史现象放在全球视野考察的认识方法,而它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核心理念:互动——即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的互动。
裔昭印教授就马克·凯什岚斯基等人撰写的《西方文明简史:未完成的遗产》一书的优点和不足作了简评。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具体分析了古代地中海世界诸帝国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整体概念和特殊条件下的古代世界帝国概念。
杨剑龙教授评析了近年国内都市文化研究的成绩与缺憾。他最后期望都市文化研究能有长足的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尽心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汪民安教授认为,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实际上是现代性的目击者,也是现代性的产物。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一农教授对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研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虽然学界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对中国的古代城市仍非常“陌生”,因此有必要评述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侯杨方教授指出,20世纪上半期中国城乡人口分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可靠、相关的人口统计资料。扬州大学的陆伟芳教授谈到19世纪晚期英国城市普通大众的住房问题,并就气候、灾变和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这次研讨会已圆满结束,但这种对话式会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首先要肯定学科对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如高翔研究员所言,这种对话和交流要进一步加以推进。其次,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就学科建设的方向和研究内容、重点等问题有了初步设想。如高翔研究员建议,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术史的研究和反思,同时注重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最后,孙逊教授指出,此次文学与史学的对话成果,对我们学者而言也颇具研究价值。
???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