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粮食总量仍旧短缺,温饱问题不能完全解决,部分粮食仍需要国际援助。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迎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美国专家莱斯特·布朗(Lester Brown)预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
“中国粮荒冲击世界”?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杂志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学术文章。该文作者系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该文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在其持续的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未来的粮食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发展中出现的“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未来中国的粮食产量将会下降,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为此,中国将越来越依赖粮食进口,并因此冲击世界粮食供应和价格。即使中国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国际市场也不可能向13亿中国人提供如此巨量的粮食供应。作者预言中国的粮荒将冲击世界。
布朗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做了突出的转载或报道,中国政府和学术界也迅速作出反应。随后,布朗又在几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发表讲话,宣扬他的观点,并不断补充新的证据。1995年下半年他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
布朗的“中国粮食危机论”有着深刻的西方思想渊源,但缺乏科学的精神,充其量只有炒作的价值。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巧妙地隐藏起自己的真实动机,转而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谈论中国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人的“威胁”,并认为这种“威胁”要比军事上的“威胁”更为可怕,而且要求各国领导人把这种“威胁”放在第一位来考虑。
实际上,布朗向全世界提出的不仅是“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还是“一个养活不了自己的中国将如何危害世界”的问题。可以说,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代表了“中国威胁论”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思维”,那就是把中国塑造成全人类和大自然的共同敌人,让全人类联合起来共同“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从这个方面来说,《谁来养活中国?》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国威胁论”,即“中国粮食威胁论”和“中国环境威胁论”,对于丰富“中国威胁论”的内涵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它能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根本原因。
中国可以养活自己
事实上,布朗关于中国出现“粮食危机”的预言并没有发生。不论布朗的动机和目的何在,中国用事实击碎了这一质疑。当前全球性“粮食危机”下中国粮食供应充足是一个铁证。
在6月20日第9个“世界难民日”当天,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报告说,由于受全球经济下滑、粮价居高不下和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今年世界性的“饥饿”问题将更加严重,达到有史以来最多的10.2亿人口,相当于全球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也就是说,全球每6人中就有1人处于饥饿状态或濒临饥饿状态。
相比之下,在全球性“粮食危机”引发人们对世界粮食安全普遍担忧之时,中国却相对平静。2004年至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增产,因此当前中国粮食储备充裕,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价基本平稳。近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如今到我们的市场上去看看,各类农产品不但花样繁多、供应充足、价格平稳,而且还兴起了“绿色食品”、“健康饮食”的概念。“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的巨大贡献。
如今,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全国粮食自给率已经高达95%,从长期来看,中国完全有能力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向国际粮农组织和一些出现粮食紧急状况的国家提供捐赠和粮食援助,认真履行在世界粮食安全方面的国际义务。中国已经从粮食受援国成为一个重要的粮食援助国,并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