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钱仲联的书斋名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21 11: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文人一般都重视书斋,因为书斋既是文人藏书读书之所,也是著述谋生之地。明代以后,文人著作以书斋命名者渐多,如明人方孝孺《逊志斋集》、谢肇《小草斋集》,清人翁方纲《复初斋诗集》、舒位《瓶水斋诗别集》、潘德舆《养一斋诗文集》,近代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之类,其斋、室大概多为书斋。笔者不才,亦附庸风雅,年轻时就为自己取了“凌云斋”的斋名,盖因出生后父亲为我起名“英志”,而按父亲的意思发挥为“壮志凌云”,如今看来有些张扬,但也不想再改了。其实我虽早有斋名,却只是藏于心中,因常年居住狭仄之陋室,是勉强够睡觉、吃饭的弹丸之地,何来书斋?直到1995年,苏州大学为我分了新居,才有了不到10平方米的书斋,不久吾师钱仲联先生又亲笔书写了“凌云斋”三字,我的书斋才正式“挂牌”。
  钱仲老作为大学者,自然更不能没有书斋,但其一生经历坎坷,我不知在拜识钱仲老之前,其青壮年时书斋是何等模样。我只记得1978年准备报考钱仲老第一届研究生时,曾由与钱仲老熟识的岳父引荐,而拜望了钱仲老之“陋室”。当时钱仲老住在苏州十全街一座旧宅内的破旧小楼上,阴暗而潮湿,并无独立的书房,也没见到书斋匾额。翌年,我追随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先生已搬迁到校内两室一厅的新楼,虽只有60来平方米,但有了小书斋;1997年则乔迁至博导楼,四室一厅,书斋很大,挂着匾额“梦苕庵”。“梦苕庵”三字系陈衍所书。陈衍,清光绪举人,近代同光体著名诗人,著有《石遗室丛书》、《石遗室诗话》等著作。先生以弱冠之年于无锡国专任教时,同事陈衍已是古稀之年,二人为忘年之交。陈衍欣赏钱仲老之诗,为钱仲老《梦苕庵诗》题签。匾额即取自题签放大刻于木板上。
  “梦苕庵”是钱仲老最喜爱的斋名,其著作如《梦苕庵诗话》、《梦苕庵论集》、《梦苕庵诗词》即皆以此书斋题名。“梦苕庵”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成为钱仲老学术创造的象征。“梦苕”是怀念祖籍湖州而魂牵梦绕的意思。先生虽生于常熟,但其远祖却在浙江湖州。“苕”指代苕溪,因溪流夹岸多苕,秋季苕花如雪,漂浮水上,故而得名。苕溪有二:东苕溪与西苕溪,分别发源于浙江天目山之南麓与北麓,二溪于湖州合流注入太湖。由于有了这段因缘,故苕溪又指代湖州。
  钱仲老的书斋名至少还有三个。
  其一是“攀云拜石师竹室”,钱仲老自署,请人竖刻于木板上高挂起来,字体苍劲瘦硬,如同其人。此室名如同谜语,其意非先生自解,难为人知。“攀”、“拜”、“师”,皆动词,是仰慕崇拜的意思。“云”,指江苏常熟老乡钱谦益,其藏书楼名“绛云”,故以“云”代之。钱谦益为明末清初一代文坛宗师,著有《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等,学问渊博,为钱仲老所钦佩。“石”,指浙江嘉兴三石:一是钱载,号箨石,乾隆进士,著名诗人,有《箨石斋诗文集》;二是钱仪吉,号■石,嘉庆进士,长于经史地理,有《■石斋记事稿》等;三是钱泰吉,号警石,钱仪吉从弟,有《甘泉乡老人诗文稿》等。“竹”,指嘉定学者钱大昕,号竹汀,乾隆进士,研治经史,有《潜研堂文集》、《二十二史考异》等。云、石、竹五人,皆钱姓学者,此斋名既显示了室主的好学志向,也流露出室主的风趣。
  其二是“望虞阁”,虞指虞山,虞山又名海隅山、海巫山,位于常熟西北。而虞山又常用来指代常熟,如清代有所谓的“虞山诗派”,即指常熟诗派。此斋名显然是钱仲老身居上海或苏州异乡而怀念故乡常熟之意。
  其三是“知止斋”,知止是一种境界。曾子《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止是达到至善的起点。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说:“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身居高位莫贪求欲望,要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知止才能安人,也才能自安。清学者周希陶《增广贤文》云:“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这里的止,就是停止的意思。知止即有悖道德之事应知而即止,人们凡事要知道知足,才能让自己的一生无辱、不耻。知止,正反映了钱仲老的人生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