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言,何为白话
江蓝生 来源:《近代汉语研究新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
句中带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的书面语是文言,而那些跟人们口头上讲的话大体一致的书面语是白话。文言最初也是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的,但是后来日益脱离口语,变成一种僵化的、基本上保存先秦语法和词汇特点的书面语。白话是跟文言相对的书面语,它跟一定时代的口语相接近。白话的产生也有悠久的历史,比较保守地说,它是以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和汉译佛经的大量出现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为了宣讲佛教教义,使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一些僧人在翻译佛经时不得不放弃使用典雅的古文,而采用一种跟当时口语十分接近的文白夹杂的文体;另外,魏晋时期文人的笔记小说记录了当时民间的鬼怪传闻,其中的记言部分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口语。这样几股溪流就汇成了古代白话的源头。到了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当时口语做基础,搀杂了一些文言成分的半文半白的俗文学作品,如僧人的白话诗、民间曲子词、敦煌变文等。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禅宗语录,比较完整地记下了禅师们的话语。(宋晖摘)
从“文人”到“相轻”
王志 来源:《书屋》2009年7期
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话常被后人拿来奚落文人,其实并不足取。一方面,喜欢相轻的绝不只是文人;另一方面,文人也有相互推尊的一面。文人相轻的原因,曹丕归结为:“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然而,既曰“常人”,则是一般人皆有的毛病,相轻的亦不止于文人,如何但拿“文人相轻”说事儿呢?事实上,文人之所以给人以“相轻”的印象,不过因为文人总能把他们的意见与批评用漂亮的言辞表达出来,而其他行当的人因为拙于言辞,不能将其相轻之意写成文章而广布于人口罢了。现在人们提起文人,便想起“文人相轻”或“文人无行”之类的话。其实文人这个词最早指的恰是有道德的人。如《尚书》“追孝于前文人”,唐代孔颖达就将“文人”解为“有文德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知礼法的人。到后来,文人则被用来指擅长写作文章而又专力写作文章的人。汉初所传《韩诗外传》载“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这里的“文士”,意思与“文人”相近,已是指擅长运笔的人了。只是从《韩诗外传》的叙述来看,文士似乎已经被当作善用笔杆子杀人的一伙人了。曹丕说“文人相轻”,这对“文人”已经是很客气的了。(韩慧英摘)
“检察院”的称谓是谁起的
王松苗 王丽丽 来源:《检察日报》2009年6月22日
1949年10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署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了第一次检察委员会议,宣布最高人民检察署成立。四年后,“人民检察署”的称谓消失,代替它的是“人民检察院”。据参与新中国第一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制定全过程的王桂五回忆,改“署”为“院”的决定,是毛泽东灵机一动作出的。1954年9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时任最高人民检察署副秘书长的王桂五接到彭真(中央政法小组组长)办公室的电话,要他立刻赶到彭家。当时,中央政治局会议刚刚结束,彭真向王桂五转述了与毛泽东的对话。“毛主席先是称赞法院组织法写得好,熨熨帖帖;而检察署组织法则写得别别扭扭。”彭真当时圆了个场:“对检察工作我们没有经验,现在只能写成这个样子;好是不算好,但是要驳也驳不倒。”讨论到最后,毛泽东说:“既然检察工作这样重要,为什么不叫‘院’呢,可以叫‘院’嘛!”政治局讨论了毛泽东的这个意见,一致同意改“署”为“院”。七天后闭幕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从此,“人民检察署”正式更名为“人民检察院”。(刘鹏摘)
幸存者密码
王佳蕾 来源:《新发现》2009年7期
空难中飞机坠落、海啸的汹涌巨浪、无情的火灾烈焰……这些噩梦落在了某些人身上,可他们却死里逃生,大难不死并非偶然,其正确的“求生反应”值得所有人学习。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与众不同,具备“幸存者”的特殊素质。心理学家约翰·里奇博士在采访了几百名幸存者后指出:“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终于发现,所谓的‘幸存者性格’根本不存在。事实上,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验。如果他们经历过相同或类似的事,记忆会立即启动,告知他们该如何应对。”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灾难中,死里逃生的关键全在于过去的经验。突击兵的训练在他们的记忆中预存了面对危险情况时应采取的反应方式,而空姐在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指示,或是企业组织的民防演习,同样也是机械式训练,这些都能让你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启动记忆中正确的反应机制。现实中80%的人之所以会在灾难面前无动于衷,那是因为普通人的分析能力在危机发生时思维“死机”了,无法理解所发生的一切。因此,我们应当严肃对待生存训练。(杨玉珍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