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道德情操论》问世250周年,作为一部全面剖析人类情感的经典著作、亚当·斯密伦理学的代表之作,它的学术光芒至今未熄。本书出版于1759年4月,后历经6次修订。它的命运可谓坎坷,一方面,常常被作者的另一部经济学惊世之作《国富论》的光芒所掩盖;另一方面,学界对《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关系的解读(即“亚当·斯密问题”)蒙蔽了作品本身的价值,影响了对其伦理思想的深入探究。然而,亚当·斯密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无可争议,这从其在临终之前还对之进行大幅修改可见一斑。
全书共分七卷。著作开篇从“同情心”说起,认为“它是人的天赋中存在的本性,不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具备,最大的恶棍也不会全然丧失”。这是作者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由于人人皆具同情这一恻隐之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看待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于是,另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良心产生了。良心迫使人们在自我与他人的利益纷争中反复挣扎,形成是非之心,最终达至避恶向善的道德目标。
亚当·斯密设想经由市场达至富国裕民,必须要与道德的维系、提升一致起来。对此,他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走富之路”和“行德之路”能够统一。大师这一颇具理想性的期望成为经典之作为后人诟病的把柄,也是“亚当·斯密问题”产生的根源。毕竟,“富之路”和“德之路”能否统一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此外,著作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另外一个重要之维,即法律。没有法律、光靠道德,这一理论显然不足以说服他人。亚当·斯密在著作中特别重视“正义之德”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从两个角度来解释“正义”。一方面,它是一种消极的道德,即安分守己,不去触犯法律;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积极的道德,在市场竞争中,采取公平竞争态度,善待其他竞争者,不伤害他人。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没有诚信、同情心等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当下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经济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读《道德情操论》,无疑会给我们意味深长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