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我们对她的希望——31名读者谈《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2 10: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7月1日中午,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赵秉志教授在阅读《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朱高磊/摄

编者按 

  在广大读者的热切关注下,《中国社会科学报》终于诞生了。7月1日,北京晴空万里。在人民大会堂创刊揭牌仪式现场,在街头报刊亭,在高校,我们编辑部的员工看到了读者第一时间的反馈,有高度的评价,有热情的鼓励,也有尖锐而中肯的意见,让我们感动。他们对《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希望与寄语将帮助我们努力前行,使她变得更好。今天特整理刊登有关读者来信,以此自勉。

不要回避争议
  马戎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在学术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时反映和展示中国当前重大社会、经济、文化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理论创新,使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和谐与民族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龚书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是中国社科界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很不容易,也是件大好事。《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促进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会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报纸与杂志是有区别的,报纸的周期比较短,所以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反映一些前沿的社会科学信息。此外,《中国社会科学报》不要回避争议,有争议是好事,先秦的百家争鸣就很好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合理地引导争议也会很好地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

  孟繁华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对整个学界学风的端正问题起到表率作用,要敢于批判当下不端学风,对当前的学术体制要有一定的反省和检讨。在内容上,《中国社会科学报》要有一些对各学科重要学者的访谈,让读者了解这些学者近期在干些什么,将来要做些什么,这样会增强报纸的趣味性。此外,《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多关注当下的热点问题,对当下的学术生活有更多介入。

  单波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所有中国知识分子期待已久的报纸,她应该是沟通者,建构知识分子与政府、民众之间的互动与理解关系;应该是信息库和思想库,放眼世界,博采众家;应该是啄木鸟和空气清新剂,揭露不良学术行为,廓清学界腐秽;应该是瞭望者,集纳知识分子的深邃眼光,揭示社会危机与问题;应该是服务者,解答公众疑惑,提供咨询服务。她之所以集这些角色于一身,为的是表现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社会责任。

  郭镇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推出适应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势。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的关键是制度革新。愿《中国社会科学报》无愧于“国家队”的地位,成为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趋势和最新成就的最高学术殿堂之一。希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看到话题广泛、内容深入、重点突出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希望看到更多反映国内外学术新动向的简短信息。缺乏新意的大块头理论文章、平庸的课题成果结项报告是读者所不希望看到的。

引领学术探讨

  李昌平 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关注经济建设的报纸很多了,但是中国关注社会建设的报纸很少,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提出来了,可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话语体系还比较模糊,甚至还不知道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是谁?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我期待《中国社会科学报》承担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话语体系形成和完善的使命。

  钱捷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改革开放30年振兴了中国的经济,但中国文化的振兴还需要未来的继续努力。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成为这一努力中的重要力量。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期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有集群式的专题汇聚,个体化的哲理思考,对当下问题的深度关注,建设与批判相结合。

  孔海珠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要经常发出指导性的动态意见,要有一定的社科方面的信息量(最好有些文摘类的,便于阅读)。副刊内容要丰富一些。

  莫砺锋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多介绍当前各学科中比较重要、新颖的观点,简单摘录即可,要范围广、篇幅短,这样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多反映学术动态,少登领导人讲话。
  徐平 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
  期待《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对中国的真实问题,真实研究中国社会,防止党八股,反对洋八股,说真话、真说话,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阵地。

  钟进文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
  希望看到一份有思辨色彩,有建设性意见,对国民或中青年,或不同族群有启迪、有鞭策,有一定学术深度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旭晓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能够引领社会科学各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也能够引导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文字要简洁明了、清新生动。

  黄柏青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反映各学科前沿研究现状、热点、焦点,与现实社会有关联性,针对目标消费群体下功夫,想其所想、思其所思。

  郭艳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希望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看到最新的学术动态,包括学术会议、学术著作评论以及相关学科建设的最新进展等。

  黄洋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社会科学没有国界,建议将“从这里走进中国社会科学”改为“从这里走进社会科学”。对于重要的专业性文章,应重点处理,可以登一个整版。

做东西方学术思想的摆渡者

  董伟 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
  欣闻《中国社会科学报》隆重创刊,有几句话,也算是一份美好的祝愿,希望它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品位。
  首先,希望报纸能够充分契合学术,突出高端特色。希望这份报纸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能够保持学术的底色,以敬畏的姿态传播学术理念。
  其次,希望报纸能够担当起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大使,发挥桥梁作用。
  最后,希望报纸办得贴近读者,将学术转化为普通读者可理解、接受的知识,将专业化的学术转变为促进社会文明、社会进步的生产力。
  和龑 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隆重创刊之际,衷心祝愿贵报办成一份兼具思想性、学术性的高端报纸。追踪理论热点,引领学术潮流,做东西方学术思想的摆渡者。

  施宏俊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每一个民族在成长和复兴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有两条腿走路——自然科学赋予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社会科学则赋予这个民族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意识。全球化的趋势使每个民族之间的共性无限上升,“工具理性”等机械论大行其道。此时唯有将社会科学推到历史发展的前沿,超越技术主义和线性思维带来的局限,才能够为我们本民族以及“地球村”注入新的智慧。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起到桥梁作用,将社会科学作为总体的显学引荐给普罗大众,带给他们宽广的视角、辩证的观点、理性的争辩。最重要的,是提供全面的方法论,让我们这个民族在漫漫发展之道上,找到可以通向彼岸的航线。

  陈艳涛 《新世纪周刊》主编?
  世界渐渐成了平的,人类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选择和越来越不可预测的文化前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下,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为我们呈现更多的新现象、新观点,并以思想性和前瞻性成为我们的一个学术指南针。

  叶一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尚处转型期的中国,很多国内媒体选择在偏激、冲动、媚俗、情绪化的道路上寻求商业上的暂时性狂欢,这对中国国内发展改革不利,亦对中国价值的全球表达无益。基于此,中国有更多报纸走向冷静、理性、克制、包容、专业化而又不失激情,是我一直所期待的。而《中国社会科学报》因其出身和定位,尤其值得期待,愿其在告诉读者“真相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反映国际问题研究成果

  任传功 澳大利亚《新市场报》总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创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贵报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让我们海内外的广大学者携手并进,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好!愿《中国社会科学报》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与发展的先导!

  池子华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
  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及时报道国内社科界的重要学术活动,多发表一些具有前沿性、前瞻性的文章,对学术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还要有国际化视野,把握国外学术研究的新动向,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构筑平台。
   
  郭英杰 悉尼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诞生,对于身居海外的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和华人群体而言,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作为海外华人,我们希望刚诞生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为海内外读者提供准确、及时、有价值的人文社科资讯的同时,能够以国际视野来观察和阐述国内外重大现实社科问题,为中国与世界的融合、为中外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发展尽到中国媒体的一份责任。

良师益友

  王辉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
  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真正关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建言献策,为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面旗帜。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报》能越办越好。

  张燕 清华大学学生
  我非常喜欢深度报道,希望贵报的深度报道能够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问题。另外,希望贵报能把社会中的新闻事件与学术界最前沿的课题相结合,供我们在学术研究中借鉴和学习,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的良师益友。在保持深度的基础上注意文章的可读性,做到深入浅出。

  薛原 北京大学学生
  我个人觉得,社科类的新闻媒体应该贴近生活一些,不要过度偏向理论化,最好能够添加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开剖析和评论,努力做到深入浅出。还有,能不能抽出版面来介绍一下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之类的内容,使得不曾远行的人,也可以了解到各地、各民族的状况,从而丰富人的视野,提升人的境界,使得深处闹市、生活节奏紧张的人们偶尔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平静。

  李映虹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
  我是一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希望贵报多关注教育学科,反映我国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理论支持,也为我们这些教育专业的学生指导研究的方向。

  刘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
  希望贵报围绕特定主题而展开多种声音的争鸣与碰撞,在不失学术厚度的前提下增强其可读性与亲近性。

  李红林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
  我希望能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看到以下几类文章:最新的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的进展,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等;副刊刊发一些大家的轶事。

  王铮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讲师
  希望贵报有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版面,还希望能看到一些文史哲大家的逸闻趣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