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树栋(国防大学原副校长、中将)
我欣喜地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出现这样一份综合性报纸。我国社会科学界非常需要它,因为只有像这样综合性的报纸,才可以从总体上来反映社会科学,而只有具备综合性,才能够掌握体系、掌握联系,并从整体联系上思考问题。
在这份报纸上,我希望看到两点,一个是对社会科学,特别是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再一个就是研究现实问题,特别是研究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它关系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在注意自身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树立起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信念。
李际均(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将)
拿到这样一份报纸,第一印象就是庄重、大气。非常能体谅你们的辛苦,我心中也是充满期待。
希望这份报纸反映人民的呼声,办成人民的报纸。希望这份报纸既有丰富的时代气息,又有深厚的历史纵深感。希望这份报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主流意识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坚强阵地,厘清当前一些混乱的乃至错误的认识。我是从战争岁月走过来的人,特别清楚地知道新、旧中国的差别,现如今安定和谐的局面来之不易啊!我们的报纸就是要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作用。
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去掉“院”字之后,《中国社会科学报》成为一份全国性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的报纸,这对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时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非常迅速,成果很多,但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缺少一个共同的学术园地、精神家园。
希望报纸能加强针对性。目前中国的思想理论战线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变性,这是好事。从本质上讲,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思想上讲求活跃,也应该提倡思想和文化的多样化,但这样就面临一个任务,即怎样弘扬主旋律、怎样分析各种不同的声音、怎样引导社会分辨是非,《中国社会科学报》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我国社会科学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一个具有全局性和权威性的平台,用以反映我国社会科学的进展、成果和动态。如今,《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创刊正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在于发现,而发现是一个永远处于探索中的过程。任何一项发明成果,只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前面的道路很漫长,也许充满坎坷,但是,它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以研究和探索为主要任务,在反映最新、最高的学术成果的同时,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
王涛(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要坚持学术性,以学术性来吸引读者、引导读者。虽然报纸的时效性很强,但是《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全国性的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报纸不可能完全做成新闻时政类报纸。中国关注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群体很大。这个群体不仅非常需要一个平台进行交流,而且需要有一份全国性专业报纸做引导。《中国社会科学报》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个平台,宣传和普及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坚持学术性就会面临可读性的问题,我认为只要坚持学术品位就会有读者,如果只是为了迎合某一种东西去做报纸,反而会伤害报纸的本质。从关注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群体来看,《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读者群已经很不小了,而且是一个稳定的读者群。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办得很好,很有理论深度和厚度。报纸的构成形态非常完整,设计精巧,有要闻版、学术版和副刊版。而且,有的文章短小精悍,作为一个学术报纸,它的理论报道做到了及时和创新,非常好。
自省精神是理论创新的灵魂,理论一定要有自省的精神,这张报纸创办,契合了自省的时代发展要求,诞生得很及时,时代真的需要这样一份报纸。
我看到这份报纸也在倡导“文化”,文化确实是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艺术界同样需要理论深度,文化界的更多成果应该拿来指导现实,为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做理论支撑。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诞生,对我国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理论学术研究,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乃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力量,相信一定能办好。
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定位和要求都会很高,既要有理论创新的文章,也要有中外学术资料、统计资料等。资料对学术研究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对一些和我们意识形态不一致的资料,我们可以当做“参考信息”来看待。
理论宣传不能讲假话,不能进行“非科学的宣传”,一些不适宜在报纸上刊登的观点,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开争鸣,或者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解决。但澄清理论是非是很重要的。建国以来,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解,甚至也包括对邓小平理论的错解。我一直想写一些这方面的文章来澄清。澄清是非、误解,也包括对概念、方法、理论的澄清。在这些方面,《中国社会科学报》应发挥积极作用。
杨金海(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正处在发展繁荣时期,要充分反映时代成果,需要这样一份报纸。过去,这方面的报纸、杂志也有,但像这种丰富的、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强的大型报纸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出现,具有开创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引导社会思潮,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鼓励创新,破除歪风邪气和歪理邪说,共同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报》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反映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文化界的思想和潮流(包括文学艺术),加强宣传、研究大众文化,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张国有(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创刊对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园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术平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这个学术园地的建设,北京大学将会大力支持这份报纸的建设。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办成一份高质量、高品位、有学术特色的报纸。
周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报纸是紧密联系学术与社会的黏合剂,它能紧随形势而积极引领时代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出学术界的声音。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服务中央和全国决策的智囊机构,通过创办报纸提升中国社科院的影响力,发出中国社科院的声音,这是地方社科院可以学习的地方。
及时对社会现实作出反应,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引领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潮,为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是《中国社会科学报》可以担当起的历史重任。
(排名按姓氏拼音排序)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