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形象塑造”与中国国家形象展示
作者:haowj   日期2009-07-02 09:0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们不可能改变美国媒体的所有权性质、运作方式和影响报道的意识形态、新闻观念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国际传播的规律。

  中国人仍然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最终确立我国民主政治与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

  所谓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没有到过中国、缺乏亲身感受的人来说,实际上是通过国际传媒对中国的报道,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的。这涉及新闻传播中的“形象塑造”问题。美国新闻学界的泰斗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具体而言,就是大众传播媒体创造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印象。他指出,新闻界提供的形象常常是不完整和扭曲的,然而这些反映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传播媒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虽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在变得越来越好。值得注意的是,反映在国际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却非常复杂。流行的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说法尽管存有争议,然而以美国媒体为代表的西方媒体确实偏好负面报道中国,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识,对我国和平崛起所需要的国际舆论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对外报道应遵循国际传播规律

  我们不可能改变美国媒体的所有权性质、运作方式和影响报道的意识形态、新闻观念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抓住国际传播的规律。

  美国媒体偏好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政府官员经常是它们追逐的对象。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作为国外媒体经常接触的各级政府官员,要做到不卑不亢、不躲不藏,把政策的坚定性和语言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学会中国的故事、西方的叙说,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来介绍中国,展现和我国发展相匹配的国家形象。

  曾长期担任我国对外宣传领导工作的段连成教授曾说过,我国的对外宣传“缺乏客观性、套话和行话过多、文风浮夸、语言过火、政府文体、硬译死译,没有说服力,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新闻学界也认为,中国的新闻报道,口径、方式、信源高度一致,不同的内容有着相同的报道手法,让受众明显地感到政治宣传的目的,结果是受众的排斥心理会加强,对报道的信任度降低。

  在对外报道方面,应遵循国际传播的规律和内容。《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康锐(Erik Eckholm)指出,“没有人相信一切都是完美的,你们有的问题,美国也有。承认‘我们确有麻烦但是我们能好好处理’更有利于中国的形象”。国际传播的规律是,对问题的揭示分析、全面平衡的报道,比正面消息更能塑造国家的真实形象。

通过“议题设计”展示中国新形象

  国家形象的改变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中国人用了100多年的时间,才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又走了许多弯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和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原因,美国媒体和公众不光对中国有历史偏见,还有新的猜疑。因此中国人需要时间和耐心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最终确立我国民主政治与和平外交的国际形象。

  当然,在具体的策略上,我们可以通过“议题设计”,利用媒体事件一点一点来展示中国的新形象。比如在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上,侧重从人性和救援的角度来报道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议题设计一定要符合事实和人们的普遍认识,地震在任何国家都是灾难和悲剧,而不是颂歌和庆典,只有记住那8万个死去的鲜活生命,才能在感谢和纪念晚会之后,领悟悲剧的含义和灾难的教训。国家形象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除了政治推动也应有文化影响。政府和民间的参与、“孔子学院”的建设、影视文化的交流、新媒体的利用,都可以很好地展示中国的形象。

  我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和筹办上海世博会,为国际社会提供了认识中国的丰富素材,也是展示中国形象的绝好机会。事实上,这两件事本身就是中国国家形象改善和提高的体现。它不仅是中国深入国际社会的标志性事件,而且会对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舆论氛围、内容议题带来积极的变化,成为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案例。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未来类似事件的增多,媒体聚焦的中国,会展示出更好的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