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抗震救灾重大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21世纪初人类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典范。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面对灾难、抵御灾难、战胜灾难的历史。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仍面临着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不同灾难的威胁。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公共应急管理,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目前,自然科学对“灾难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在灾难面前,研究灾难规律,构筑系统化的防灾减灾体系,社会科学不仅不能缺席,而且应该与自然科学一道,以人类的思想智慧和科学技术来共同构筑抵御抗击各种灾难的坚强壁垒。
比利时根特大学社会学教授福莱迪(Frank Furedi)认为,“人类在灾难学方面还是研究的太少,几乎可以说这还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建立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灾难应急管理及其恢复重建规律的“灾难学”,已成为十分迫切需要的科学研究任务。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灾难学以灾难为研究对象,以防灾减灾为学术使命。只有真切的生命关怀和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一步步推进灾难学研究,建立起全新的灾难学学科体系。我国灾难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仅有《中国救荒史》(邓云特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灾难地理学》(时勘著,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版)、《中国救灾保险通论》(郑功成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6月版)等著述,要建成灾难学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还有待时日。
我们认为,灾难学学科建设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几个大的学科门类入手,逐步建设二级学科,初步设想灾难学由以下学科构成:
1.灾难经济学。灾难经济学主要研究灾难发生后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损失、评估、影响,政府如何通过宏观干预尽快推动产业恢复重建和发展方式转变;研究处于常态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产业和企业如何增强抗灾减灾管理能力,增强未雨绸缪的自觉防范功能和再生能力等问题。
2.灾难政治学。灾难政治学主要研究灾难引发的一系列事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和谐、军事战略、反恐防恐、外交工作、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问题,研究如何调动国家资源全力以赴迅速妥善解决处于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平稳过渡和稳定发展问题。
3.灾难文化学。灾难文化学主要研究灾难引发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念、民族精神、英雄传奇、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等问题,力图以文化的力量为受灾群众抚平精神创伤,展现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宣传防灾抗灾过程中的先进典型,为发展着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4.灾难社会学。灾难社会学主要研究灾难发生后的个体、群体及社区的社会心理、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志愿者组织管理等问题,迅速有效地促进社会恢复常态,着力解决灾难引发的社会深层次矛盾。
5.灾难生态学。灾难生态学主要研究灾难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破坏与重建,研究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屏障、生态发展等问题,建构灾难生态经济学、灾难生态哲学、灾难生态恢复学、灾难生态环境学等。
灾难学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需要整合各个学科力量,针对不同灾难的种类、形态、特质和规律展开专题性、综合性研究。这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研究过程,需要学术界、思想界、务实界等广泛参与,需要调动一切研究资源,尤其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界交融互助,共同完成这一造福人类、造福未来的学科建设。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