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整体认知,但未必是中国的真实镜像。大致说来,提升中国形象有三大法门。虽然路径和主体不尽相同,但三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
一、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国家实力持续增长,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发展,这是改善中国形象的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因,难以塑造出稳定而美好的国家形象。当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中国应主动向全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而不再刻意回避问题和不足。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发展进步是举世瞩目的。但毋庸讳言,目前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领域的发展极不平衡,各个阶层不能同步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当中国政府试图通过纵向比较强调进步时,民间舆论则通过横向比较凸显不足。社会共识的构建已经十分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促进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二、更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传播学家发现,受众接受还是拒绝一个文本,主要取决于其既有认知与态度。中国社会学者苟天来认为,更新国际社会关于中国的知识库(即公共知识)是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
能否有效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是衡量中国综合实力与全球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利益能否顺利实现。中国要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地影响国际社会的认知,就必须选择性接触某些西方媒体、学者、政客、智库,以其为中介来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
三、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对外传播是高度专业的舆论控制过程,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具备出色的专业素养。美国政府从1999年起就设立了负责公共外交的副国务卿,而他们都是传播领域的翘楚。
在信息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信道是新闻媒体。一般而言,传媒的公信力与其传播效果成正比。要提高媒体公信力,就必须扩大媒体的运行空间,让媒体从宣传回归新闻,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中国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对外传播体系。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说,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让媒体说话,让网民说话,让民间组织说话,这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
(作者为旅欧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